延年益壽

藥補食補不如精補神補

談到進補的基本原則, 《黃帝內經》早就言明“虛則補之”, 並簡要說明“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這是針對形體虛弱、精氣不足的人群而言。 而到了清代, 醫家程國彭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更高度概括的補充:“食補不如精補, 精補不如神補”, 這句要訣通俗易記, 對於許多身體相對健康甚至營養過剩的現代人, 其實更有指導意義。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食補不如精補, 精補不如神補。 ”

——清·程國彭《醫學心語》

藥補食補前 先辨“虛”在哪

“自古以來, 對於形體瘦弱的‘虛人’,

的確講究多用溫補的方法來增加元氣, 而溫補時可藥物和食物並用;而對於精氣不足的人, 則可多攝入些營養豐富的東西, 以食補來滋養。 ”周教授解釋說, 《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篇》謂:“毒藥攻邪, 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併服之, 以補益精氣”。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則強調“安身之本, 必資於食;救疾之速, 必憑於藥”。

對於“形不足”和“精不足”者, 藥補和食補又當分清自身體質陰陽虛實的變化, 以及所選補品本身寒、涼、溫、熱的性味是否合適。 體虛可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等不同證型, 人們較為熟悉的“藥補”如人參養氣、枸杞益血、鹿茸助陽、阿膠補血。 有些人不分虛在哪裡, 亂補一氣,

可能出現“虛不受補”的情形, 有的甚至補出病來。

進補未必非得名貴藥材

“不少人以為補必名貴, 食必厚味, 其實不然。 ”周教授稱, 上世紀60年代我國經濟困難時期, 民眾營養不足, 肥肉、白糖則為營養品, 改革開放後物質生活豐富, 多數人血脂血糖偏高, 則原來被認為“削腎”的胡蘿蔔易名“金筍汁”閃亮登場。 如今不少都市人幾乎餐餐“無肉不歡”, 且經常大魚大肉, 一個個體質都比較壯實, 甚至因營養過剩引發各種“富貴病”。 回味元朝的邱處機提出的“淡食能多補, 無心得大還”之說, 告訴人經常吃淡食亦能得到補益, 在無心之中獲得聖道而長壽的道理, 可能有所啟發。

此外, 現代社會物質的大量豐富又撩起人們更多的欲望, 離古人提倡的“清心寡欲”、“無心得大還”的境界越來越遠。

其實, 有適當的欲望和更多的追求本非壞事, 但若太過不切實甚至是不當強求, 就要及時反省了。 因為多欲易傷身, 這時就不是藥補或食補力所能及的了, 而該適當地卸下精神包袱, 養精蓄銳, 少做些無謂虛耗精力和心神的事, 細細體味一下清代醫家程國彭的忠告:“食補不如精補, 精補不如神補。 ”愛惜自己的精氣和心神, 對於多數生活早已超溫飽和小康、但生活和工作壓力相對較大的都市人來說, 可能比吃什麼大補的藥食都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