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牛奶致癌那點事兒

牛奶, 一種營養專家眼中的健康飲品;致癌, 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詞語;本來, 它們都有著自己的“朋友圈”, 並無交集。 但如今, 卻有人硬將它們“結合”在了一起, “牛奶致癌”、“牛奶將人類送進癌症的墳墓”等說法在網上流傳甚廣。 牛奶為什麼被冠以“致癌”之名?到底還要不要每天一杯奶?帶著種種疑問, 《生命時報》採訪到了相關權威專家。

牛奶致癌說的前世今生

在不少人眼裡, “牛奶致癌說”不是空穴來風, 甚至還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現在, 有關“牛奶致癌”傳播比較廣泛的主要有兩種說法:激素致癌和酪蛋白致癌。

“激素致癌說”的支持者認為, 奶牛是靠打高劑量的激素產奶的, 而雌激素和雄激素就是牛奶內的主要致癌物質, 同時牛奶中的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數-1)也易致癌。

“酪蛋白致癌”的說法來自于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林·坎貝爾的一項“大鼠實驗”。 坎貝爾教授用兩組老鼠, 通過致癌物黃麴黴毒素使其體內產生肝臟腫瘤。 其中一組用只含植物蛋白的飼料餵養, 另一組吃只含牛乳酪蛋白的飼料。 最後發現, 植物蛋白組老鼠的病情沒有變化, 而酪蛋白組老鼠的病情明顯惡化。 因此, 就有了後來“實驗證明, 牛奶中的酪蛋白會導致癌症, 加速癌細胞擴散”的說法。

專家:致癌說漏洞百出

針對“牛奶激素致癌”的說法,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何麗指出,

給奶牛使用的激素其實是生長激素, 而不是諸如雌激素、雄激素等性激素。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批准使用人造的牛生長激素, 它不會損害消費者健康, 更不會致癌。 另外, 美國FDA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都一致認為:“並無證據說明IGF-1致癌”。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表示, 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 經過加熱、消化、吸收後, 到達人體內已經不再具有生物學活性, 風險很低。

在何麗看來, “酪蛋白致癌”的實驗結論並不科學, 因為坎貝爾進行的實驗, 是首先使用大劑量的黃麴黴毒素(一種強致癌物)誘導出患癌的大鼠,

然後再喂飼含不同蛋白質的飼料, 而黃麴黴素本來就是致癌物質, 這一實驗引申不出酪蛋白可以致癌的結論。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于康指出, 動物實驗是不能直接套用在人身上的。 在坎貝爾教授所做的實驗當中, 喂給大鼠的酪蛋白數量非常大, 並且純度為100%, 人們日常喝的牛奶遠遠不可能達到這個數量級, 所以不能用這個動物實驗來類推奶類的致癌效果。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乳製品專家南慶賢教授表示, 酪蛋白會致癌沒有大量的科研資料, 坎貝爾教授的實驗結果並不被全世界的科學家所接受。 另外, 酪蛋白到胃裡面可以降解, 分成小分子, 對人有好處。 坎貝爾在2006年12月接受《生命時報》採訪時也表示,
他的研究“並不是說乳製品會致癌”。

3句話讓你瞭解牛奶

2013年起, 《生命時報》開展“牛奶的力量”系列活動, 並舉辦“知食捍衛健康——不做謠控人”研討會, 邀請權威專家傳播正確的牛奶知識。 因此, 儘管“牛奶致癌”的傳言屢辟不止, 但隨著相關正確知識的傳播, 相信這個謠言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近日, 《生命時報》協同中國傳媒大學國家互聯網資訊研究院, 在微信平臺推出“你是‘謠控’人嗎”小測試, 通過15道測試題讓線民對自己進行評測。 這項涉及2.7萬人的調查顯示, 超過75%的人並不相信喝牛奶會致癌。 儘管如此, 也並不是每個人都瞭解牛奶, 以下3句話會幫到你。

牛奶是不可多得的補鈣佳品。 北京朝陽醫院營養師宋新指出,

牛奶是優質鈣的主要來源, 此外, 其中的鈣磷比例比較合適, 還含有維生素D、乳糖、氨基酸等促進鈣吸收的因數。

常溫奶和巴氏奶在營養上區別不大。 何計國表示, 自己曾經做實驗對比常溫奶和巴氏奶的營養成分, 結果顯示, 兩者的區別不大。

每天最好喝300克牛奶。 對普通成年人而言, 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王興國認為, 每天喝奶300克是比較合理的。 血脂異常或肥胖人士建議選用低脂或脫脂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