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五穀養五臟 養五臟也要根據四季規律

五穀雜糧我們每天都再吃, 古代民間就有“一穀補一髒”的說法, 就是說五穀可以養五臟, 比如小麥養心、高粱養肝、小米養脾, 另外養五臟也要根據季節的變化來協調,

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的介紹。

五穀養五臟

1、小麥重養心

小麥被稱為“五穀之貴”。 中醫認為它能養心安神、除煩去燥。 對消除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自汗盜汗以及煩躁情緒有食療作用。

做法:取帶皮的全小麥熬粥, 或去中藥店買一些浮小麥熬水, 每天早中晚服用。

2、高粱重養肝

高粱和大豆都屬於雜糧, 但卻是五穀裡不可缺的配角, 高粱具有養肝益胃、收斂止瀉的功效, 尤其是患有慢性腹瀉的人, 持續吃一段時間後, 會有良好的功效。

做法:把高粱米加工成麵粉後炒熟, 用開水調成稀糊每天早晚飯前服用。

3、小米重養脾

小米是五穀之首, 常食能補脾益胃。 小米對脾虛體弱的人而言, 可謂是進補的上品,

可補中益氣、延年益壽。

做法:熬一鍋小米粥, 用湯匙撇出小米粥上層的精華——米油, 空腹喝下, 有很好的養脾胃的療效, 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4、大米重潤肺

大米涵蓋稻米、紫米等, 在出現肺熱、咳嗽等症狀時, 具有很好的滋陰潤肺的作用。

做法:用小火熬制大米粥, 直至米湯濃稠, 只喝米湯不吃米粒, 隨時可服用。

5、大豆重養腎

大豆中的黑豆被稱為“腎之谷”, 中醫認為它具有補腎強身、解毒、潤膚的功效, 對腎虛、浮腫有較好的食療作用。

做法:泡發後打製成豆漿, 或煮黑豆粥, 每天早晚各一次。

五臟六腑遵循四季盛衰才能協調運作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中提到:“故春秋冬夏, 四時陰陽, 生病起於過用, 此為常也”。 如果不遵循五臟的“自然規律”,

身體就很可能“疲勞駕駛”, 引發一系列問題。

夏季心氣最旺, 是身體的主宰。 《黃帝內經》認為“心主神明”, 心氣旺則神清氣爽, 因此, 這個季節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潑好動、交際廣泛。 當然, 如果心火太過, 則火熱之邪容易導致皮膚瘡瘍等疾病;而過度使用, 心氣不支時則可能導致心氣衰竭, 帶來心臟病等危險。

春季肝氣最旺, 主導著整個人體。 這個季節出生的人, 由於肝氣疏達, 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 如果這個時間不護好肝, 或者其他季節讓它“過勞”, 就可能導致肝氣克伐太過, 導致肝氣無力升發而鬱滯, 進一步引起脾胃功能受損或情緒鬱結等症。

長夏時節應於脾氣, 以農曆六月左右為主導。 脾一方面主持著水穀的運化,

另一方面控制著人體的肌肉四肢。 如果脾被過度使用, 很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 而倦怠、乏力等症狀, 也多由脾氣被濕熱所困所致。

秋季為肺所主, 到了秋季, 肺臟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傷。 肺主呼吸之氣, 這個時候感冒、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大量增加, 需要格外注意呵護。

冬三月, 人體處在腎的功能影響之下。 腎在人體代表著生命之氣, 凡生殖、發育均由腎所主。 如果此時不注意給五臟“減負”, 讓它們跟著自然界“冬眠”, 就很容易使陽氣鬱閉不通, 引起氣血阻滯, 導致手足發冷、四肢疼痛, 甚至心腦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