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什麼季節喝中藥調理好

我們都知道對於一些慢性疾病來說, 吃中藥調理效果是特別好的, 因為重要, 雖然治療疾病比較慢, 但是效果卻很好, 而且副作用比較小, 很多一些內在的疾病都需要靠中藥調理, 但是中藥熬制卻比較慢, 而且溫度比較高, 夏天的時候特別容易壞, 那麼什麼季節喝中藥調理好呢?

中醫有說法叫"春夏養陰,秋冬養陽",所以一年四季適宜調理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 要根椐你的體質來,人的五臟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 具體是: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秋

(燥) 氣通於肺。 冬 (寒)

氣通於腎。 春天是陽長陰消的開始, 所以應該養陽。 春天主生髮, 萬物生髮, 肝氣內應, 養生之道在於以養肝為主, 夏天是陽長陰消的極期, 夏天主長, 萬物茂盛, 心氣內應, 養生應以養心為主。 秋天是陰長陽消的時候, 所以要養陰為主。

秋天主收, 萬物收斂, 肺氣內應, 養生應以養肺為主。 冬天, 大地收藏, 萬物皆伏, 腎氣內應而主藏, 養生應以養腎為主, 逆之則傷腎, 春天會生痿病。

服用中藥的時間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有以下6個方面:

1.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 病位在下, 應在飯前服藥, 以使藥性容易下達, 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 治療腸道疾病, 也宜在飯前服藥, 因為在胃空狀態下, 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 較快地通過胃入腸, 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 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

2.飯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鐘服藥。 病位在上, 應在飯後服藥。 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 在飯後服用, 可使藥性上行。 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藥, 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 毒性較大的藥, 也宜在飯後服用, 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3.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藥, 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 治療脾胃病的藥宜餐間服。

4.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藥, 宜早晨空腹服用, 以利於充分吸收。 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

這樣可使藥物迅速入腸, 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 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藥也亦如此, 以增強藥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 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 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 服藥後宜仰臥;有頭、口、耳病等, 服藥後宜去枕而臥;有左右兩肋病症時, 服藥後應按藥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 如藥性升發, 應擇健側臥, 如藥性沉降, 應擇患側臥。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藥, 睡前服1次, 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 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