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北芪的功效與作用

北芪的功效

北芪味甘, 性微溫, 入脾、肺經。 它的補氣作用較強, 是常用的補益氣血之佳品。 北芪除了具有補氣作用外, 還有其它功用, 因其廣泛的用途而被譽為“一藥多能”。 其應用範圍涉及到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科, 具有以下功效:

1、補脾益氣

用於脾胃虛弱, 食少便溏, 倦怠乏力之症, 以及脾虛泄瀉, 久瀉脫肛等。 北芪的補氣力強, 善補肺氣, 可以治療肺虛氣短, 聲低懶言、神疲乏力, 容易感冒之症。 常配黨參、白術、淮山、炙甘草同用。 用蜜制後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2、固表止汗

用於表虛自汗。 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

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 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 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 能治療各種汗出症;同助陽藥配伍, 治陽虛自汗;同補氣藥配伍, 治療氣虛自汗;同滋補藥配伍, 治陰虛盜汗。 若氣血不足, 外受風寒, 又往往不能作汗, 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 能鼓舞陽氣, 補益汗源, 使其發汗, 所謂“黃芪有汗能止, 無汗能發”就是這個道理。 這時宜生用。

3、益氣升陽

用於氣虛下陷之症。 中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於中氣下陷之故, 北芪善於益氣升陽, 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症。 中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症, 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 能升脾胃之清陽。 這時宜蜜制後用。

4、利水消腫

用於氣虛水腫, 常配白術、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 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 多用於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北芪的作用

治氣短心悸;倦怠;乏力;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體虛浮腫;慢性腎炎;癰疽難潰;或潰久不斂 (附:《新華本草綱要》:根:味甘、性微溫。

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生肌的功能。 用於氣短心悸, 乏力、虛脫、自汗盜汗, 體虛浮腫、慢性腎炎、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癰疽難潰、瘡口不癒合。 補氣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膿、生肌宜生用。

北芪的副作用

北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

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但表實邪盛, 氣滯濕阻, 食積停滯, 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 以及陰虛陽亢者, 均須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龜甲。 ”

2、徐之才《藥對》:“惡龜甲、白鮮皮。 ”

3、《醫學入門·本草》:“蒼黑氣盛者禁用, 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 陰虛者亦宜少用。 ”“畏防風。 ”

4、《本草經疏》:“功能實表, 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 氣實者勿用;能內塞, 補不足, 胸膈氣閉問, 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 陽 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 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 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

5、《藥品化義》:“若氣有餘, 表邪旺, 腠理實, 三焦火動, 宜斷戒之。 至於中風手足不遂,

痰壅氣閉, 始終皆不加。 ”

6、《本草新編》:“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 ”

7、《本草匯纂》:“反藜蘆, 畏五靈脂、防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