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全肺切除術後的護理

對於比較嚴重的肺病患者來說, 為了保護生命安全, 往往需要進行全肺切除手術, 在進行全肺切除手術以後, 這時候患者的身體體質比較差, 要進行生命體征的監護, 要加強輸液方面的護理, 做好呼吸道的護理等等, 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手術以後的治療效果, 保證延續患者的生命和安全。

1生命體征監護

術後持續低流量吸氧3L/min, 嚴密觀察呼吸、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中心靜脈壓的變化。 及時處理呼吸道分泌物並保持濕化, 避免呼吸道乾燥, 引起排痰不暢, 以便達到有效給氧。 持續心電監測, 血壓、心率維持在正常範圍。 血氧飽和度應保持在95%以上, 中心靜脈壓6-12cmH2O。 患者術後因疼痛等原因呼吸較淺快, 大多在20-35次之間, 若呼吸幅度大而快(>35次/min), 應注意有無呼吸衰竭的發生;如術後心率加快, 血氧飽和度下降, 氣管偏向健側, 往往時縱隔受壓、移位所致, 應高度重視並處理。

2輸液護理

全肺切除後, 應嚴格控制輸液總量及輸液速度, 一般24h輸液量限制在1000-1500ml, 滴速20-30d/min為宜, 儲量略大於入量, 先膠體後晶體, 輸液量寧少勿多,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觀察尿量。 對於劇烈咳嗽, 咳較多稀薄泡沫樣應警惕肺水腫發生, 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3體位護理

麻醉清醒, 生命體征平穩後取半臥位, 全肺切除術後患者取仰臥位或1/4側臥位, 如完全側於患側或搬運病人時劇烈振動, 均可使縱隔過度移動、大血管扭曲引起休克;完全側於健側, 則可壓迫唯一的肺, 造成嚴重缺氧;每2h更換體位一次, 加強皮膚護理, 防止褥瘡發生。

4呼吸道護理

全肺切除後, 肺循環血流重新分配, 健側肺血流量增多、壓力增大, 血管壁滲透性強, 使健側肺泡分泌物多。 因此, 消除呼吸道分泌物, 維持呼吸道分泌物, 維持氣道通暢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重要措施。 患者清醒後即鼓勵其咳嗽咳痰, 間斷拍背鼓勵患者咳嗽, 對於切口疼痛不敢咳嗽者可幫患者輕壓傷口, 在胸骨上緣處按壓氣管刺激咳嗽;術後常規霧化吸入。 5胸腔引流管護理

一側肺全切後, 留置引流管目的是引流胸腔內較多的積氣、積液。 放置的引流管用血管鉗夾閉, 根據患者的胸內壓情況做短時間的開放, 1次放液量不能超過500ml, 並注意觀察有無皮下氣腫或氣管向健側移位元等情況,

觀察心臟的位置。 如證實胸膜腔壓力增高, 有大量積液, 積氣, 應開放胸腔引流管, 排除積氣、積液, 開放時機制咳嗽, 並有醫護人員守護。 6疼痛護理

術後給予病人安置舒適體位, 對疼痛敏感患者術後即放置止疼泵, 術後鼓勵病人儘量放鬆情緒, 必要時應用止疼藥。 7併發症預防

肺部併發症主要是術後呼吸運動受限, 是氣管內分泌物滯留堵塞氣道所致, 所以協助痰液排出置管重要, 及時給予叩背, 吸痰, 給予霧化吸入, 必要時給予化痰藥物;肺全切術後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無不適症狀, 應儘早協助患者下床活動, 以增加食欲, 減少胃腸脹氣而導致膈肌上抬, 餘肺受壓, 出現呼吸困難, 心率快等現象, 腹脹的患者應給予下腹熱敷,

按摩, 必要時行胃腸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