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壽

中醫養生是科學不是玄學

在西安圖書大廈的一排書架前, 一位年輕人拿著一本在網上炙手可熱的養生類書籍翻看著。 他叫李昀, 剛從大學的中醫專業畢業不久。 具有專業背景的他, 對書上的一些理論持保留態度, “如果讀者不清楚自己的體質, 而亂用書上介紹的方法, 這樣的養生會給傳統的中醫抹黑。 ”

產業潛力

隱藏6000億至8000億元巨大商機

李昀身後的書架上, 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養生類書籍, 諸如《中醫養生》《養生的智慧》《用中醫體質養生》《從頭到腳說健康》《一日養生法》和《五代中醫救命養生帖》等, 種類繁多, 不一而足。

在一種近乎全民關注養生的大背景下,

類似書籍帶來的經濟利益讓作者、出版商、書商等都賺得盆滿缽滿。 養生書籍的熱銷不僅出現在街頭的書店中, 在各類購物網站上也一直雄踞書籍類銷售前幾名。 記者在以賣書出名的卓越網和當當網上搜索了一下, 只要輸入“養生”二字, 前者的結果是5146條, 後者為3273條。 這些客觀數字的背後, 潛伏著養生帶動的巨大產業鏈。

衛生部曾在“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傳承與養生文化產業高峰論壇”上, 直指我國健康產業(包括保健產業、醫藥產業及與健康相關的產業)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 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 在發達國家, 這一比例普遍超過15%, 如果按這個比例核算, 中國健康產業未來的市場容量最保守估計也將有6000億元~8000億元的市場潛力。

螢屏上, 一對卡通老人不間斷地變化服飾和姿勢廣告, 已經眾多電視觀眾熟知。 據瞭解, 正是這兩個虛擬老人代言的產品, 將巨人集團和史玉柱推向事業的又一個頂峰, 該產品也變成了保健品市場上銷售業績獨領風騷的強者。

面對如此誘人的巨大蛋糕, 精明的商家一定會想盡辦法分得一杯羹。 於是, 歷盡千年淬煉、口碑極好的中醫就成為許多商家新的市場開拓點。 從“太醫”劉弘章、“排毒教父”林光常, 到“綠豆名醫”張悟本、“神仙道長”李一等人曾經的極度風光, 都不難看出養生這個產業鏈背後蘊含的巨大經濟利益。

鮮有培訓

很多“養生”實際成為一種折騰

在城區一家稍有規模的美容美體機構,

記者發現, 這裡的服務專案既有傳統的面部護理, 也有時下最為流行的養生保健項目, 如刮痧、推拿按摩, 以及被標榜得神乎其神的“中醫經絡疏通”, 將這個美容會所包裝成為一個中醫味十足的養生會館。

“真能讓體質變好嗎, 美容師都是專業的嗎?”“當然, 我們的美容師都是很有經驗的。 只要堅持在我們店做幾個療程, 你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為證明保健養生的效果好、口碑佳, 美容師兼前臺接待的工作人員拿出厚厚一摞會員名單給記者看, “這些都是我們的顧客, 看看, 說不定還有您的同事呢。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她從事養生保健行業已有5年, 起初也是什麼都不懂, 通過邊學邊做, 現在, 刮痧、按摩、足療等已不在話下。

閒暇時, 她們都會在休息室, 拿著繪有人體穴位的模型練習手法。

對於記者有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提問, 這位工作人員一直沒有明確回答。 一位曾在美容院幹過的業內人士透露, 其實很多所謂的按摩師、刮痧師等, 幾乎都沒學過專業的中醫知識。 大多數人的學習過程, 就是觀摩“前輩”的手法, 再“自學成才”。 實際的操作經驗, 大多都通過為客人服務來積累。

西安市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西安中醫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林海認為, 拔罐、刮痧、經絡按摩等本屬醫療活動, 不能亂來, 從業人員須在醫學診斷的基礎上來決定對病人採用何種保健手法。 “自學成才”的保健人員, 只是學了些穴位知識和基本手法, 不可能檢查出病人有哪些疾病。

他表示, “中醫講求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 "治未病"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養生。 中醫技法看你怎麼用, 普通的拔罐和刮痧在養生的過程中有時也需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就像同一味藥不同的搭配有時可以治病, 有時就只能預防, 也就是我們說的養生。 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人, 不可能掌握中醫三因(因人因時因地)治宜和循經取穴的真諦。 如果違背了這一點, 所有的治療都只能叫做折騰。 ”

盲目神化

中醫養生是科學不是玄學

在網上把“養生”兩個字百度一下, 只需0.059秒, 就會產生100000000條相關檢索記錄。 從讓人看得發暈的“0”上, 足可反映大家對養生問題的高度關注。 近幾年, 街邊巷尾, 寫有拔罐、刮痧、按摩等字樣的大小養生保健館,

每年都在不斷增加。 小南門外不足20米的街道上, 每天都會有五六個自稱會中醫按摩的人, 坐在路邊等待顧客的光臨, 他們無一不在招牌上寫著“中醫按摩”的字樣, 有人甚至還掛著按摩師的“資格證”。 熙來攘往的顧客群似乎告訴人們, 中醫的老行當似乎從“幕後”回到了現實的舞臺, 並被各種年齡層面的人坦然接受。

對此, 40多歲的西安市民李平樺說:“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了, 大家就捨得花時間和精力, 來打理身體、健康和生命品質, 男士琢磨如何延年益壽, 女士研究怎樣常駐青春。 這種心態下的養生追求, 其實就是一種淩駕於物質之上的精神追求。 ”

中醫養生熱潮的興起, 是由當前人們的社會和文化需求導致的。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註定了健康養生的話題,會成為主流話題。加之“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現狀,阻擋了不少人進一步求醫的腳步,越來越多的人便將保健養生看得尤為重要。中醫提倡“治未病”的理念,主張把看病時機前移,以預防為主,自然受到推崇。

林海認為,這幾年在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有的老百姓已將中醫養生 盲目神化。中醫不是萬能的,它是科學的。比如說,綠豆性涼,清熱瀉毒,胃寒患者,當非所宜。再比如說,張悟本書裡說腳踩綠豆對人身體好,那此時的綠豆和鵝卵石的功能是一模一樣的,關鍵不在踩了什麼,而是踩這些東西的時候觸碰到了你腳底的穴位,帶來相應經絡反應,這和足底按摩是一個道理。一個中醫大夫常用的藥有40~50味,不同的藥味劑量配伍就會產生不同效果。中醫最難之處就在這裡,排列組合的方式太多了,功效也就不一樣了。

“中醫是科學不是玄學,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交給醫生來做,把快樂和健康留給自己。至於那些說得神乎其神的養生書籍,買的時候還是慎重為好,如果確實想買,建議買些中醫基礎理論方面的書籍比較好。養生還是到正規醫院的中醫科去諮詢醫生,不要自己在家裡悶著頭"學習實踐",這樣可能適得其反。”林海說。

現狀糾結

探索中前行期待客觀認知

與養生保健市場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潛心學習中醫的人並不多。中醫學專業出身的李昀說,“現在學中醫的人遠沒有學西醫的多,因為中醫的學習週期長,一個成熟的中醫大夫的學習週期,平均要比西醫大夫長2~3年,學了中醫專業還能在臨床一線繼續從事中醫的人更少。”

中醫行業“正規軍”的後繼乏力,導致不少人盲目熱捧“傳說中的名人”。以西安市為例,以西醫為主要診治手段的醫院有幾十家,而以中醫主打的醫院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老百姓對中醫空前的熱衷和嚴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使得民間遊醫和私人診所正在成為傳承“國醫”的主力。

諳熟中醫醫道的林海說,“中醫號脈和看舌頭是個表面現象,很多人認為中醫好不好就看大夫號脈准不准,這種看法將中醫推上一個絕路。我工作20多年,只要一搭脈也能給你說出個子丑寅卯來,但僅憑號脈就斷言病情,把號脈神話了,有時甚至會誤導病人。我是搞神經科的,我可以負責任地說,腦子裡長沒長瘤子,僅憑號脈是絕對號不出來的。現在我們講究一個循證醫學,但中醫目前還沒有標準。正因為沒有標準,一旦大夫看好了一個或者幾個疑難雜症病人,效果就會通過病人口口相傳,在傳遞過程中也許就將中醫的作用神話了。”

但無論如何,中醫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今年6月,衛生部召開新聞發佈會,該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公開表示,中國只有6.48%的居民具有健康素養,所以才有很多人盲目相信社會上不科學的所謂養生保健資訊。

林海認為,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醫受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特別深,和中國古代的哲學關係非常密切。到底是中醫萬能還是中醫無能?一直是一個讓人很糾結的問題,糾結的原因是病灶沒有找對。這幾年,關於中醫評判的第三股力量太少,能客觀對待中醫的人太少。中醫養生產業,正在崎嶇中摸索前進之路。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註定了健康養生的話題,會成為主流話題。加之“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現狀,阻擋了不少人進一步求醫的腳步,越來越多的人便將保健養生看得尤為重要。中醫提倡“治未病”的理念,主張把看病時機前移,以預防為主,自然受到推崇。

林海認為,這幾年在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有的老百姓已將中醫養生 盲目神化。中醫不是萬能的,它是科學的。比如說,綠豆性涼,清熱瀉毒,胃寒患者,當非所宜。再比如說,張悟本書裡說腳踩綠豆對人身體好,那此時的綠豆和鵝卵石的功能是一模一樣的,關鍵不在踩了什麼,而是踩這些東西的時候觸碰到了你腳底的穴位,帶來相應經絡反應,這和足底按摩是一個道理。一個中醫大夫常用的藥有40~50味,不同的藥味劑量配伍就會產生不同效果。中醫最難之處就在這裡,排列組合的方式太多了,功效也就不一樣了。

“中醫是科學不是玄學,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交給醫生來做,把快樂和健康留給自己。至於那些說得神乎其神的養生書籍,買的時候還是慎重為好,如果確實想買,建議買些中醫基礎理論方面的書籍比較好。養生還是到正規醫院的中醫科去諮詢醫生,不要自己在家裡悶著頭"學習實踐",這樣可能適得其反。”林海說。

現狀糾結

探索中前行期待客觀認知

與養生保健市場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潛心學習中醫的人並不多。中醫學專業出身的李昀說,“現在學中醫的人遠沒有學西醫的多,因為中醫的學習週期長,一個成熟的中醫大夫的學習週期,平均要比西醫大夫長2~3年,學了中醫專業還能在臨床一線繼續從事中醫的人更少。”

中醫行業“正規軍”的後繼乏力,導致不少人盲目熱捧“傳說中的名人”。以西安市為例,以西醫為主要診治手段的醫院有幾十家,而以中醫主打的醫院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老百姓對中醫空前的熱衷和嚴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使得民間遊醫和私人診所正在成為傳承“國醫”的主力。

諳熟中醫醫道的林海說,“中醫號脈和看舌頭是個表面現象,很多人認為中醫好不好就看大夫號脈准不准,這種看法將中醫推上一個絕路。我工作20多年,只要一搭脈也能給你說出個子丑寅卯來,但僅憑號脈就斷言病情,把號脈神話了,有時甚至會誤導病人。我是搞神經科的,我可以負責任地說,腦子裡長沒長瘤子,僅憑號脈是絕對號不出來的。現在我們講究一個循證醫學,但中醫目前還沒有標準。正因為沒有標準,一旦大夫看好了一個或者幾個疑難雜症病人,效果就會通過病人口口相傳,在傳遞過程中也許就將中醫的作用神話了。”

但無論如何,中醫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今年6月,衛生部召開新聞發佈會,該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公開表示,中國只有6.48%的居民具有健康素養,所以才有很多人盲目相信社會上不科學的所謂養生保健資訊。

林海認為,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醫受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特別深,和中國古代的哲學關係非常密切。到底是中醫萬能還是中醫無能?一直是一個讓人很糾結的問題,糾結的原因是病灶沒有找對。這幾年,關於中醫評判的第三股力量太少,能客觀對待中醫的人太少。中醫養生產業,正在崎嶇中摸索前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