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按摩四大穴位能增強抵抗力
中醫養生根本的目的在於提高生活品質, 但只有遠離疾病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 很多人體質差, 自然也就疾病不斷, 又何談真正的健康呢?在疾病高發期的冬季如何增強抵抗力呢?生活中堅持正確的生活習慣就很重要,
增強抵抗力的穴位
1.風池穴
風池穴與風府穴水準, 位於乳突後凹陷處, 隸屬于足少陽膽經——膽經氣血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故此得名。 操作時針尖向鼻尖方向斜刺0.5寸, 也可以平刺。 平時在家可以用四指固定, 大拇指用力撚轉, 以達到酸脹感為度。
風池穴對於頭痛頭暈、失眠落枕、面部諸疾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平時多按一按也不會引起身體的損傷。
2.曲池穴
曲池穴隸屬于手陽明大腸經, 其位置在手臂外側、屈肘成直角肘彎橫紋盡頭處。 按摩時可用對側手掌托住肘,
曲池穴位對於各種發熱、上肢不利以及炎症有幫助, 月經不調的女性朋友也可以經常刺激這個穴位。
3.合谷穴
合谷穴是中醫養生的常用穴位, 定位十分簡單——拇指和手掌併攏後肌肉隆起最高處。 臨床上經常把它作為止血止痛的穴位, 操作時要注意避開下面的骨質結構。
因為歸屬於大腸經, 因此對各種肺系疾病有一定治療效果, 除此之外便秘、閉經等問題也可以通過此處得到緩解。
4.足三裡穴
足三裡實在是出鏡率太高, 但因為腿部氣血彙聚在此處, 也是腧穴養生避不開的重點。 足三裡位於胃經之上, 有著燥化脾濕、生髮胃氣的功效;又因為諸經循行腿部, 也對咳嗽氣喘、腰膝酸軟、腸鳴腹脹有著緩解作用。
當正坐位時, 足三裡位於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一橫指處。 按揉應達到酸脹感, 之後雙掌再延小腿從下至上、從上至下反復搓熱雙腿。
冬季7招提高免疫力
1.早睡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
2.出汗
戶外活動可促進熱量產生, 調節新陳代謝機能, 增強大腦皮層興奮和體溫調節功能。 冬季養生要適當動筋骨, 出點汗, 這樣才能強身體。 鍛煉身體要動靜結合, 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為度, 汗多洩氣, 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3.防病
冬季氣候寒冷, 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 應留意防寒保暖。 而為了保暖, 開窗換氣的時間又比較少, 空氣流通不夠, 如此就為各種細菌的滋生提供了條件。
其次, 無論是室內、室外, 冬季的空氣都不夠濕潤, 鼻腔乾燥也會給細菌留下更多可乘之機。
4.調神
冬天是一個沒有生機的季節, 而人們也是非常的懶惰, 萬物都沒有生機, 而且冬天更易陷入抑鬱。 為什麼進入冬天後常常覺得沒精神、煩躁不安, 還會感到壓力大。
這是冬季抑鬱的症狀, 俗稱“冬季心理流感”, 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 每個人都可能在生活中某一時期處於這種心理狀態, 而冬天更容易出現這個症狀。
5.喝水
冬天氣候乾燥, 人體極易缺水, 常喝白開水, 不但能保證機體的需要, 還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廢物之功效。 冬天雖然排汗排尿減少, 但維持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正常運作依然需要水分滋養。
6.進補
冬天屬於“閉藏”的季節, 在中醫來說腎主封藏, 也就是說冬天是養腎的時節。 冬天通過進補, 養腎, 可以使腎“精”更為充盈, 可以使明年身體更好, 更少得病, 這就是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7.護腳
俗話說“寒從腳底生”。 足為人體最遠端, 脂肪薄, 保暖能力差, 而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內臟關係密切, 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 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 冬季健腳即健身。
精彩推薦:失眠如何解決 中醫按摩六大穴位幫助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