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作為萬物之靈,
總是生存在一定的環境中。
這個環境可概括地分為外環境和內環境。
外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內環境則是指人體本身的物質與功能狀態。
作為一種刺激因素,
內外環境無時不影響人體的機能活動,
包括練功活動。
因此,
選擇或創造一個良好的練功環境也是保證練功效果的重要一環。
首先說內環境,
平靜的心情、放鬆的軀體對練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
練功前首先要創造一個適宜的心身狀態。
例如安排妥當有關事情,
避免練功時還牽掛放不下,
使精神處於緊張狀態,
影響入靜。
遇有過度的情志變化時,
應待激動逐漸平靜後再練功。
如果情緒過於激動,
則應取消練功。
因為這時練功不僅難以入靜,
而且容易出現偏差。
除心理準備外,
身體準備也不可忽視。
練功前不要做激烈運動,
做了激烈運動則應待身體狀況恢復常態後再練氣功。
過度勞累、身體疲勞的情況下也應避免練氣功。
過於饑餓、飽食、酗酒時也應在身體狀況恢復正常後再練。
自然環境的選擇:對於初學氣功的人,
初期宜選擇安靜的環境練功,
這樣可儘量減少外界干擾,
有利於入靜。
隨著入靜能力提高,
則可不必過於強調環境的安靜,
可逐漸過渡為善於在鬧中取靜。
在街道兩旁的草坪處或其它隨時可能出現聲響的地方練功,
應有精神準備,
不為突然出現的聲響所驚嚇。
要儘量選擇空氣清新的場所練功,
避免空氣污濁。
室內練功可打開窗戶。
不要冒雨在室外練功。
冬季練功要防寒,
避開風口。
夏日練功要防暑,
不在烈日下暴曬。
社會環境的選擇:古人練功治病,
多系口授單傳,
練功人獨居密室,
終日修練,
一日三餐由人照顧。
但如今這樣與外界完全隔絕起來練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現在授功多是採用集體教集體練的方式。
這種環境有一定的長處,
練功人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和練功體會,
有利於互相借鑒、取長補短。
在社會環境的選擇中,
尋找一位理論實踐都合格的人做教師,
更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
社會環境的選擇還應包括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練功人作為社會一員和其他人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
例如共同生活的親人,
每天見面的鄰居,
一起工作的同事等。
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是保持心情愉快的關鍵,
而心情愉快是學練氣功所需要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