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閉痧的症狀

夏天天氣悶熱, 經常有人中暑, 這時候就會有人建議去刮痧, 說是刮痧可以治療中暑, 這種民間流傳的古老的治療方法對於治療一些疾病還是有些療效的, 那麼刮痧為什麼會起到這麼有效的作用呢, 其實中暑也就是閉痧, 有些地方也把它叫做發痧, 是血液瘀滯, 不順暢引起的, 而刮痧主要的就是疏通血脈, 所以有一定的療效, 那麼, 閉痧有哪些症狀呢?

在農村不少地方還是習慣把中暑稱之為閉痧, 或叫發痧, 這是一大片區域從古至今的傳統說法, 而書中所述的更多是中暑的叫法。 中暑或痧症因習慣叫法不一, 然同一病治法各有差異, 術者當明白病因及治則道理, 沒有必要在什麼說法上做文章。 有的書把中暑的症狀說的是, 發熱, 口渴, 大汗出, 甚則高熱抽筋暑厥。 在實際生活中, 這種中暑的現象, 不是沒有, 而更多見到的卻是中暑的另一方面情況,

閉痧。

為什麼百姓的習慣要叫閉痧?其有深刻的道理, 和廣泛性。 此語關鍵就在這個閉字上。 閉者, 不通也。 陽氣被陰氣所困, 營陰瘀滯, 經絡, 血流不順暢, 皮膚腠理調節開合失利。 此病陰氣盛, 陽氣虛, 標實本虛。 病來多急, 先治其標。 陽病治陰。 所以民間的習慣治療也很簡便。

治療方法多用手挾痧或抓痧, 用物刮痧或拍打, 用針挑痧或放血。 這些“土法”瀉陰通陽, 治療閉痧效果非常有效, 常手到病除。 但這種治痧的有效方法多是在民間流行應用。

痧症的病因與夏天的溫度有關, 痧與穢氣腐物有關, 痧與人之稟質有關。 那麼痧症的發病症狀又有什麼特點呢?在實際行活中又該怎樣看是閉痧呢?其病人初起症狀表現是, 人疲勞, 身軟, 精神萎靡不振, 頭蒙昏脹, 眼前發黑, 甚可暈厥, 全身後項及背不舒如縮緊如寒, 或又病似風寒, 或酸脹痛, 或肢體麻木, 欲昏睡, 或昏睡不欲起。 汗不出或少出。 皮膚熱, 口無味不欲食, 胸悶鬱煩, 胃脘痞滿脹, 或腹痛, 或痛如絞, 或噁心嘔吐, 或欲吐下無物。 如是等病症,

因人病表現各有不同, 不能枚舉。

其症先吐瀉, 後心腹絞痛;或先心腹絞痛而後吐瀉, 胸膈作脹, 頭目不清, 遍身腫脹, 四肢不舉, 舌強不語。 《痧症要略》:"痧脹者, 氣之閉也, 火之逆也。 ……治痧者, 必先開其氣, 降其火, 而後脹可消也。 若食阻痧氣於上者, 則吐之;食結痧氣於下者, 則導之。 ……故治脹必治氣, 治氣必治血。 蓋血活痧行, 血破痧氣走, 血敗痧氣敗, 而降火亦在其中矣, 此治痧之要術也。 "參見痧、痧氣等條。

夏秋之間, 因感受風寒暑濕之氣, 或因接觸疫氣、穢濁之邪, 阻寒於內, 出現腹痛悶亂的一種病症。 因痧氣脹寒胃腸, 壅阻經絡, 故又名"痧脹"。 痧在皮膚氣分的, 皮疹隱現紅點, 有如脈疹, 稱為"紅痧";若痧毒蘊於肌肉血分的, 全身脹痛, 且有黑斑, 稱為"烏痧"。 若證情深重, 則見發寒熱, 頭、胸、腹或脹或痛, 或神昏喉痛, 或上吐下瀉, 或腰如束帶, 或指甲青黑, 或手足麻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