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醫學技術上,
可以根據血小板在人體中的含量來推測人體是否患上了某種關於血小板的疾病。
而且血小板降低是一種常見的血小板疾病,
它可以引發的疾病,
有壞血症等併發症。
所以如如果血小板含量過低的話,
是需要格外注意的那麼當被檢測到血小板含量只有14的時候,
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血小板計數的概念 是指計數單位容積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
血小板計數的正常值為100~300×10^9/L。
血小板減少是引起出血時間延長,
嚴重損傷或在激狀態可發生出血。
當血小板計數50×10^9/L,
且血小板功能正常,
則手術過程不至於出現明顯出血。
1.血小板增多:當血小板計數>400×10^9/L時即為血小板增多,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常見於骨髓增生性疾病,
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見於急慢性炎症,
缺鐵性貧血及癌症患者,
此類增多一般不超過500×10^9/L,
經治療後情況改善,
血小板數目會很快下降至正常水準。
脾切除術後血小板會有明顯升高,
常高於600×10^9/L,
隨後會緩慢下降到正常範圍。
2.血小板減少:當血小板計數
相關介紹
生成過程
由骨髓造血組織中的巨核細胞產生。
多功能造血幹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經過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細胞,
又進一步成為成熟的巨核細胞。
成熟的巨核細胞膜表面形成許多凹陷,
伸入胞質之中,
相鄰的凹陷細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
使巨核細胞部分胞質與母體分開。
最後這些被細胞膜包圍的與巨核細胞胞質分離開的成分脫離巨核細胞,
經過骨髓造血組織中的血竇進入血液迴圈成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過脾臟,
約有1/3在此貯存。
貯存的血小板可與進入迴圈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換,
以維持血中的正常量。
每個巨核細胞產生血小板的數量每立方毫米大約200~8000,
一般認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調節,
但其詳細過程和機制尚不清楚。
血小板壽命約7~14天,
每天約更新總量的1/10,
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臟中被清除。
血小板
形態結構
血小板描述:細胞碎片,
體積很小,
形狀不規則,
常成群分佈在紅細胞之間。
迴圈血中正常狀態的血小板呈兩面微凹、橢圓形或圓盤形,
叫做迴圈型血小板。
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徑約2~4微米,
厚0.5~1.5微米,
平均體積7立方微米。
血小板雖無細胞核[2],
但有細胞器,
此外,
內部還有散在分佈的顆粒成分。
血小板一旦與創傷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內膜表面接觸,
即迅速擴展,
顆粒向中央集中,
並伸出多個偽足,
變成樹突型血小板,
大部分顆粒隨即釋放,
血小板之間融合,
成為粘性變形血小板。
樹突型血小板如及時消除其刺激因素還能變成迴圈型血小板,
粘性變形的血小板則為不可逆轉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