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夏季養生選野菜

野菜既補營養又治病

春暖花開, 也是野菜長勢茂盛的時節, 吃慣了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人們總喜歡在踏青遊玩時採摘野菜回來食用, 原本饑荒之年窮人用來果腹的野菜如今成了炙手可熱的珍貴佳餚。

野菜不僅美味, 中國營養學家曾對近百種食用野菜進行了分析, 發現野菜的營養價值很高, 能提供優質蛋白,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鉀、鈣、磷、鎂、鐵、錳、鋅等多種無機鹽類和許多微量元素。

野菜兼有藥用功效

野菜的藥用價值更高, 經常吃野菜還能預防和治療許多疾病。 例如薺菜具有和脾健胃、明目止血、利尿解毒等功效;薇菜具有清熱和降壓的作用;馬齒莧具有預防痢疾的作用,

並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口腔潰瘍等病症有良效。 許多野菜在我國古代醫書和食療集中早有記載。

野菜還有個最大優點, 它們在田野山區自然生長, 未經人工栽培、施肥, 因而沒有農藥污染和化肥污染。 只要有的放矢地選擇食用, 定會起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採摘做到“不知不食”

食用野菜不可缺少採摘之樂, 邀請三五好友或與家人外出遊玩時, 在原野中尋找野菜就充滿了樂趣。 此外, 人們在採摘野菜的過程中, 需要不時地下蹲、尋找, 一起一蹲活動了身體, 也給出遊增加了樂趣。 然而, 生長在自然中的野菜種類繁多, 很多具有毒性或被污染,

在採摘野菜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 不要採摘路邊、溝渠的野菜。 並不是所有野菜都是綠色食品, 路邊的野菜容易受到汽車尾氣等污染, 產生有害物質, 不利於身體健康;另外, 郊外化工廠等處附近所生野菜也容易受化學污染;第三, 廢水邊的野菜也常含有毒素, 均不宜食用。

其次, 採摘野菜做到“不知不食”。 專家指出, 百姓在採摘野菜的過程中, 必須事先做好功課, 瞭解要採摘野菜的色、形, 一定要採摘熟悉的野菜, 不要誤食了有毒或有污染的野菜。 一種多見於南方的野菜茵陳, 具有清熱利濕, 保肝利膽的功效, 但性苦寒, 不適合所有人吃。 另外, 茵陳的外觀與蒿子相似, 難以辨認。 古代曾有華佗三試青蒿草的故事,

“三月茵陳四月蒿, 傳于後人切記牢。 三月茵陳治黃癆, 四月青蒿當柴燒。 ”意思是說, 只有生長在三月的茵陳, 莖葉幼嫩, 有治病功效, 再長大之後對健康沒有益處。

野菜多寒涼 脾虛者慎用

野菜的烹飪注重保持其“野味”, 可炒食、涼拌、做餡, 也可溜、燴、燒、煮, 還可做湯或生食, 關鍵在於根據野菜不同的特點選擇不同的烹調方法。 椒鹽馬齒莧, 蠶豆炒蕨菜, 香椿炒雞蛋都是百姓餐桌上的常見菜肴。 專家介紹說, 通常生長在樹上的野菜不宜炒吃, 比如北方常見的榆錢, 生吃口感生澀, 難以下嚥, 適合蒸吃。

專家指出, 春季的野菜大多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80%的野菜屬寒涼食物, 脾陽虛的人不宜食用。 脾虛表現為容易腹瀉, 怕吃涼食。

脾虛的人要少吃野菜, 否則會加重腹瀉或傷脾。 過敏體質的人在飲食上有禁忌, 如果對野菜過敏也要慎重食用。

烹製野菜三步驟

一洗 二泡 三焯。 專家介紹說, 食用野菜之前為了食用安全和良好的口感, 要遵循以下步驟。 首先, 對野菜進行徹底清洗, 洗淨後將野菜在清水中浸泡, 時間不能少於兩小時。 在烹飪或涼拌之前, 必須用熱水焯一下。 野菜在未加工狀態下口感苦澀, 魚腥草還會有腥味。 通過浸泡和加熱後, 野菜中所含有的輕微毒素會消除, 口感也會變好。 需要注意的是:野菜最好現采現吃, 久放的野菜不新鮮, 而且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會迅速流失, 口感也大不如前。 建議大家不要一次採摘過多, 也不宜放在冰箱裡儲存。

野菜食用不當吃出胃腸疾病

春暖花開, 也到了野菜生長旺盛的季節。 可是如果沒有按照科學的方法食用野菜, 後果很嚴重。 最近, 玉華社區的趙女士就因為吃野菜進了醫院。

雖然現在市面上的青菜種類很多, 但家住玉華社區同泰街的趙女士偏偏對野菜情有獨鍾。 上週末, 趙女士和老伴一起去金州挖野菜, 回來時帶著大包小包的野菜滿載而歸, 晚上的餐桌上自然就少不了野菜, 薺菜蘸醬吃得津津有味。 “吃的時候感覺挺好, 晚飯後我收拾廚房時就覺得頭暈、心慌, 大概過了半個小時後, 就開始嘔吐、拉肚子。 ”趙女士回憶說。 見此情景, 老伴趕緊將趙女士送到了醫院。 經確認為急性腸胃病, 與吃的野菜有直接關係。

醫生也想再次提醒市民,

野菜的吃法各不同, 如果食用方法不對會導致胃腸疾病。 比如, 薺菜的科學吃法要用水焯過才健康, 要是蘸醬生吃就不太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