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推拿

養生推薦 六大特效保健穴圖示

內關穴:心臟的保護傘

適宜症狀:絕大多數心臟疾患, 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等。 尤其對預防心梗發作具有最突出的效果。

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 它自古就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用穴。 幾乎所有與心臟異常有關的症狀均可使用。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面的下段, 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 大陵穴(腕橫紋)上2寸, 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圖①)。

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按揉內關穴, 不論時間地點, 隨時可做, 以感覺酸脹為度, 常常按揉時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刺激感沿著前臂內側傳至心臟, 此為較好的刺激效果, 但注意適可而止不要用力過度。 除此之外, 還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內關穴處的表皮(圖②)。

堅持操作一個月後, 患者就可以感到呼吸憋悶、心煩心悸等感覺明顯減輕或消失了。

太溪穴:慢性腎病的良藥

適宜症狀:絕大多數腎臟疾病, 如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 特別是對患有慢性腎病, 同時表現為浮腫、腰酸腿冷、渾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為明顯。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之“輸”穴, 古代又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 重在補腎, 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

足三裡穴:效如參茸的滋補品

適宜症狀:一切虛損性疾病, 如治療營養不良引起的貧血、產後術後、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病等。 是強壯身體, 延年益壽的良穴。

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 為強壯及保健的要穴。 具有扶正培元, 調理陰陽, 健脾和胃,

通經活絡之功。

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面的上部, 犢鼻穴下3寸, 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處(圖⑤)。

用同側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圖⑥), 也可以用艾條灸。 因為小腿部皮膚較厚, 力量可以適當大些。 但用力時不可以憋氣, 否則容易引起血壓上升。 操作不限時間和場地, 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 持之以恆才能有效。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 內踝後方, 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圖③)。

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 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圖④), 注意力量柔和, 以感覺酸脹為度, 不可力量過大以免傷及皮膚。

對於腎炎病人, 按揉後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尿蛋白明顯減少。 按摩雖然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藥物治療。

合穀穴:抗擊疼痛的自然療法

適宜症狀:各種疼痛, 無論外傷還是內科疾病引起的疼痛, 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 尤擅緩解晚期癌症病人的惡性痛。 此外, 還可以治療頭暈、噁心等各種異常症狀。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原”穴。 具有疏風止痛, 通絡開竅之功。

中醫認為, 合穀穴能夠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堅持按揉刺激該穴, 可以獲得自然治癒疾病的功效。

合谷穴位於手背, 第1掌骨間隙之中點處, 或第2掌指關節與陽溪穴之間的中點處, 稍靠近食指側(圖⑦)。

用對側拇指按揉即可, 也可用三指拿捏合穀穴處皮膚(圖⑧), 隨時隨地都可以操作。 力量可以大些, 沒有副作用和危險。 以感到酸脹且能夠忍受為度。

中脘穴:治療胃病的專家

適宜症狀:絕大多數的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對緩解胃痛和治療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主治各種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圖⑨)。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注意手下與皮膚之間不要出現摩擦,即手掌始終緊貼著皮膚,帶著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組織做小範圍的環旋運動。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但以飯後半小時做最好,力度不可過大,以免出現疼痛和噁心。

中脘穴:治療胃病的專家

適宜症狀:絕大多數的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對緩解胃痛和治療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主治各種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圖⑨)。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注意手下與皮膚之間不要出現摩擦,即手掌始終緊貼著皮膚,帶著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組織做小範圍的環旋運動。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但以飯後半小時做最好,力度不可過大,以免出現疼痛和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