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不等於藥補、食補
其實不然, 很多人在養生方面仍存在誤區, 認為養生就是藥補或者食補。 中醫認為, 養生沒有捷徑, 需要在日常點滴中領悟和積累。
一位出版人曾擔心, 張悟本、林光常、馬悅淩等一個個“養生大師”相繼倒下, 會使“養生熱”退燒, 養生書籍不好賣。 事實證明, 他的擔心是多餘的。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南國書香節”上, 養生書籍照舊是大賣的“香餑餑”。 統計數字稱, 我國400多個出版社每年出版上千種養生書籍, 很多都達到100萬冊的銷量。 電視頻道與養生有關的節目總計也有近百個……
養生熱潮讓人喜憂參半。 喜的是老百姓已不滿足於看病,
養生“百態”
膠囊一族
Wing是名“金領”, 有著令人羡慕的工作, 收入不菲。 她很講究生活品質, 注意健康, 對於美容和飲食捨得投資。 每天中午她很少吃正餐或根本不吃正餐, 卻會在早中晚按時服用各種顏色的膠囊、片劑, 其中有各種維生素、鈣片、深海魚油、番茄紅素……有人說她不食人間煙火, 有人說她把“藥”當飯吃,
Wing卻振振有詞:我的工作太忙, 中午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吃一頓正經的午餐, 又覺得外賣的營養很不均衡, 米飯和肉多, 青菜很少, 容易出現營養缺乏, 不補充些營養素很快就提前衰老了。 而且, 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多多, 與其吃那些被添加劑、農藥甚至轉基因污染的食物, 還不如吃保健品, 它們價格昂貴至少不會有安全問題, 而且也能保障一天的營養全面均衡。
藥補一族
王先生是名私企老闆, 在經濟不景氣的現在, 要養活一兩百號人並非易事。 他的工作壓力很大, 是個標準的“空中飛人”, 也經常要酒肉穿腸過、應酬到很晚。 一過40歲就感到自己的精力明顯不如從前, 於是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
一位出版人曾擔心, 張悟本、林光常、馬悅淩等一個個“養生大師”相繼倒下, 會使“養生熱”退燒, 養生書籍不好賣。 事實證明, 他的擔心是多餘的。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南國書香節”上, 養生書籍照舊是大賣的“香餑餑”。 統計數字稱, 我國400多個出版社每年出版上千種養生書籍, 很多都達到100萬冊的銷量。
養生熱潮讓人喜憂參半。 喜的是老百姓已不滿足於看病, 防病保健已成為新的“鋼需”;憂的是, 人們對健康過於焦慮且急功近利, 他們對功名利祿一點也不捨得放棄, 卻希望通過簡單地吃點什麼、練點什麼而永葆健康。 為了迎合大眾這種心理需求, 各類養生書籍、講座、保健品推介魚龍混雜, 讓養生逐漸走向商業化, 這其中不乏為盈利而對養生進行刻意曲解。
窮補一族
60歲的辛阿姨5年前退休後就開始在家享清福, 工作了幾十年、辛苦了大半輩子, 她覺得該關心一下自己的身體了。 幾個要好的老姐妹一碰面就聊, 誰誰誰最近在如何養生, 效果好極了, 多年的高血壓降了, 甚至腫瘤也消失了。
被曲解:養生=藥補、食補
週末在家, Linda進當當網逛了半小時就訂了好幾本書,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 所謂養生就是藥補、食補, 對中醫瞭解多一點的, 再加上艾灸、經絡按摩等。 “真正的中醫養生遠不止這些”, 專家認為, 養生首先是順應自然規律、適應社會、瞭解自己, 正確處理三者的辯證關係。 但很多人不願意聽,覺得是大道理,其實這點非常重要,換句話說,養生先要養德、養心。以適應社會為例,一個人如果什麼都看不順眼,總是埋怨,對別人不能寬容、理解,這個人無論飲食起居如何講究,吃多少保健品,其面色都是晦暗的,因為“勞心思慮過耗真(氣)”。
說到這兒,專家掏出手機,翻出一張照片,是他與一名患重症肌無力女孩一家的合影,她病癒後生了一個寶寶。“生活得充實,對社會有益也是養生的一部分”,他說,“看著這張照片心裡會很快活,比喝碗參湯還要滋補!”
明代《壽世保元》更明確指出:“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嶽也說:“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關係。
被功利:毫不費力的養生受熱捧
對於日常飲食起居,中醫也有具體的指導,總的原則就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生物鐘是最好的私人醫生”,專家解釋,感覺肚子餓了就該吃飯,想睡覺了就應該睡覺,累了就應該要休息。吃好睡好充養精氣,從中醫的角度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西醫的角度說“休息好了免疫力增強,自然少生病”,根本沒有必要額外地進補。
這種符合醫學規律的養生觀念並不易被人接受。如今,捷徑養生法或速成養生法,在中青年人中更為流行,他們希望有一種毫不費力、一勞永逸的養生方法。於是,我們常常能看到這種情形———有的人飲食沒有規律,或不吃早餐,或暴飲暴食,卻大把大把吃各種維生素膠囊;有的人經常熬夜應酬,卻一杯杯喝著參茶,或吃著蟲草片來進補、提神。專家指出,這都不是科學養生,只是自我安慰罷了。雖然藥補、食補也是養生方法之一,但沒有什麼比正常規律地用餐更重要。
專家說,從不顧損害身體、一味地奮鬥、追求經濟物質,而不關注身體心靈的健康,到開始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可以說養生熱是一種進步。不過,許多人奮鬥的腳步由於慣性不是短時間能停下來的,這就會與來自身體內部的呼喚產生矛盾。換句話說,雖然我們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卻因很多東西還放不下,不能捨棄。放不下的東西包括各種感官的享樂,以及來自外界的誘惑———名利、榮譽、金錢、地位等。於是,速效的養生招式才這麼有市場,因為滿足了人們當下急功近利的需求。
被神化:各路“大師”輪番登場獻寶
為了迎合大眾速效養生的心理需求,各類養生書籍、講座、保健品推介魚龍混雜,讓養生逐漸走向商業化,這其中不乏為盈利而對養生進行刻意曲解。
比如,某些蛋白粉品牌宣稱:“本品適宜于所有人群”———營養不良體質虛弱的兒童,中老年人,學習壓力大的學生,工作緊張的人群,高血脂、糖尿病人……記者此前採訪多位元營養科醫生,他們都指出,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的飲食中,蛋白質並不缺乏,甚至是過量的,如果盲目地補充蛋白質,過多的蛋白質並不能被身體利用,還會轉化為脂肪,讓人發胖,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甚至會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一般來說,只有嚴重偏食,比如不吃肉、蛋、豆製品等蛋白質的人,以及身體很虛弱不能正常進食者,或因病蛋白質丟失或消耗過多者,才有吃蛋白粉的必要。
此外,鋪天蓋地的廣告都是男人腎虛、女人氣血兩虛……你有沒有對號入座?如果說保健品上的宣傳容易引起你的興趣,一些養生節目裡的誤導更容易讓人放鬆警惕,失去識別能力。在有的電視節目裡,養生專家插科打諢,以輕鬆調侃的形式談養生,節目很娛樂,收視率也很高。然而,至於這些專家,有的是二三十歲的美女醫生,有的是讓人難以考證的“中醫世家”,這些專家談的內容是否真的科學,觀眾難以辨別。
所以養生沒有捷徑,但也不難,它隱藏於我們的生活之中,無處不在!
但很多人不願意聽,覺得是大道理,其實這點非常重要,換句話說,養生先要養德、養心。以適應社會為例,一個人如果什麼都看不順眼,總是埋怨,對別人不能寬容、理解,這個人無論飲食起居如何講究,吃多少保健品,其面色都是晦暗的,因為“勞心思慮過耗真(氣)”。說到這兒,專家掏出手機,翻出一張照片,是他與一名患重症肌無力女孩一家的合影,她病癒後生了一個寶寶。“生活得充實,對社會有益也是養生的一部分”,他說,“看著這張照片心裡會很快活,比喝碗參湯還要滋補!”
明代《壽世保元》更明確指出:“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嶽也說:“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關係。
被功利:毫不費力的養生受熱捧
對於日常飲食起居,中醫也有具體的指導,總的原則就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生物鐘是最好的私人醫生”,專家解釋,感覺肚子餓了就該吃飯,想睡覺了就應該睡覺,累了就應該要休息。吃好睡好充養精氣,從中醫的角度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西醫的角度說“休息好了免疫力增強,自然少生病”,根本沒有必要額外地進補。
這種符合醫學規律的養生觀念並不易被人接受。如今,捷徑養生法或速成養生法,在中青年人中更為流行,他們希望有一種毫不費力、一勞永逸的養生方法。於是,我們常常能看到這種情形———有的人飲食沒有規律,或不吃早餐,或暴飲暴食,卻大把大把吃各種維生素膠囊;有的人經常熬夜應酬,卻一杯杯喝著參茶,或吃著蟲草片來進補、提神。專家指出,這都不是科學養生,只是自我安慰罷了。雖然藥補、食補也是養生方法之一,但沒有什麼比正常規律地用餐更重要。
專家說,從不顧損害身體、一味地奮鬥、追求經濟物質,而不關注身體心靈的健康,到開始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可以說養生熱是一種進步。不過,許多人奮鬥的腳步由於慣性不是短時間能停下來的,這就會與來自身體內部的呼喚產生矛盾。換句話說,雖然我們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卻因很多東西還放不下,不能捨棄。放不下的東西包括各種感官的享樂,以及來自外界的誘惑———名利、榮譽、金錢、地位等。於是,速效的養生招式才這麼有市場,因為滿足了人們當下急功近利的需求。
被神化:各路“大師”輪番登場獻寶
為了迎合大眾速效養生的心理需求,各類養生書籍、講座、保健品推介魚龍混雜,讓養生逐漸走向商業化,這其中不乏為盈利而對養生進行刻意曲解。
比如,某些蛋白粉品牌宣稱:“本品適宜于所有人群”———營養不良體質虛弱的兒童,中老年人,學習壓力大的學生,工作緊張的人群,高血脂、糖尿病人……記者此前採訪多位元營養科醫生,他們都指出,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的飲食中,蛋白質並不缺乏,甚至是過量的,如果盲目地補充蛋白質,過多的蛋白質並不能被身體利用,還會轉化為脂肪,讓人發胖,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甚至會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一般來說,只有嚴重偏食,比如不吃肉、蛋、豆製品等蛋白質的人,以及身體很虛弱不能正常進食者,或因病蛋白質丟失或消耗過多者,才有吃蛋白粉的必要。
此外,鋪天蓋地的廣告都是男人腎虛、女人氣血兩虛……你有沒有對號入座?如果說保健品上的宣傳容易引起你的興趣,一些養生節目裡的誤導更容易讓人放鬆警惕,失去識別能力。在有的電視節目裡,養生專家插科打諢,以輕鬆調侃的形式談養生,節目很娛樂,收視率也很高。然而,至於這些專家,有的是二三十歲的美女醫生,有的是讓人難以考證的“中醫世家”,這些專家談的內容是否真的科學,觀眾難以辨別。
所以養生沒有捷徑,但也不難,它隱藏於我們的生活之中,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