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拉肚子的奇藥竟是如此的平凡
我2歲大的時候, 一次拉肚子特別嚴重, 母親說給她發愁壞了, 去醫院好幾次, 用了好幾種藥, 總反反復複的不好。
有一天遠在30裡外住的大姑,
她在路邊摘了一大袋子的像馬齒莧一樣的野草, 回來的時候, 在鍋裡煮了湯給我灌。 母親本來還將信將疑, 沒想到第二天, 我居然真的好了, 而且也沒有反復。
從那以後, 我母親和大姑家的感情特別好, 遠勝過其他幾個姑姑和叔叔。 我大了點聽說這事以後, 對大姑挖的那種野草特別感興趣。
聽大姑說這草叫奶汁草, 貼著地面長, 掰斷紅色草梗, 裡面全是乳白色的奶汁一樣。 村裡大人小孩拉肚子都用這種奶汁草, 效果很好, 從沒有讓人失望過。
我問大姑, 這草的草梗怎麼這麼紅?大姑說在後羿射日時, 它救過第十個太陽。
可能是出於個人感情的原因, 我對大姑總是覺得特親, 順帶著每次看到這奶汁草都覺得特別親, 而且對馬齒莧還有了偏見。
大學中藥課本上見到圖譜, 我才發現一直以為就是野草的奶汁草, 原來是很有名氣的清熱解毒中藥, 學名地錦草, 也叫血見愁。
地錦草是大戟科的植物, 味苦辛平, 歸肝胃大腸經, 具有清熱解毒, 活血止血, 利濕退黃的作用。 最常見的用途有4方面:
1.用於熱毒瀉痢。 痢疾、泄瀉等
2.用於多種出血證。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
3.用於熱毒瘡癰, 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癰疽惡瘡、濕疹潰瘍、燒燙傷及毒蛇咬傷等諸證, 多鮮品搗爛外敷。
4.用於濕熱黃疸。 小兒黃疸也可使用, 效佳。
北宋時期的《嘉祐本草》對地錦草就有了記載。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 還專門寫了《救荒本草》, 記載地錦草是藥食兩便的中草藥, 說它 “苗味甜”, 可以“採苗葉煠熟, 水浸淘淨, 油鹽調食。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它主癰腫惡瘡, 金刃撲損出血, 血痢, 下血, 崩中, 能散血止血, 利小便。 《本草匯言》認為地錦草:涼血散血, 解毒止痢之藥也。 善通流血脈, 專消解毒瘡。
現代藥理研究地錦草, 多種體外抑菌試驗方法證明具有很好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對一些菌類的外毒素也具有明顯中和作用, 對出血還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在民間流傳很多關於地錦草的偏方和驗方:
1.胃腸炎:鮮地錦草50~100克。 水煎服。
2.濕熱黃疸:地錦全草25~30克。 水煎服。
3.帶狀皰疹:鮮地錦草搗爛, 加醋攪勻, 取汁塗患處。
4.血痢不止:地錦草曬研, 每服10克, 空心米飲下。
5.咽喉發炎腫痛:鮮地錦草五錢, 鹹酸甜草25克。 搗爛絞汁, 調蜜泡服。 日服三次。
6.咳血、吐血、便血、崩漏:鮮地錦草50克。 水煎或調蜂蜜服。
7.牙齒出血:鮮地錦草, 洗淨, 煎湯漱口。
8.奶汁不通:地錦草七錢, 豬前蹄一隻燉湯。 去渣, 對甜酒100克, 溫服。
9.小兒疳積:地錦全草10~15克。 同雞肝一具或豬肝150克蒸熟, 食肝及湯。
10.功能性子宮出血:地錦草1000克。 水煎去渣熬膏。 每日二次, 每服7.5克, 白酒送服。
在各種偏方中,
材料:地錦草1000克、蜂蜜250克。
制法:地錦草洗淨, 放人砂鍋內, 加入適量清水, 煮沸後, 用文火煮20分鐘。 濾去藥渣, 加入煉蜜, 熬成稠膏即成。 功效:清熱止血。 適用於胃腸炎、咽痛、牙齒出血、便血等症。
用法:每日2次, 每次15克, 白開水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