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秋季養生之道 常按摩這些穴位少生病

秋季, 陽氣閉藏, 是經絡養生的好時機。 經絡通才能血氣旺盛, 那么秋季經絡養生應該怎么做?大家平時不妨多按摩以下這些穴位來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讓你秋季少生病, 做法也很簡單, 不妨試試!

秋季是經絡養生的好時機

祖國醫學認為, 經絡是健康的靈魂、生命之根本, 是調理氣血、臟腑的“總開關”, 是啟動身體自愈潛能的“遙控器”。 幾千年的《內經》即指出:“經脈可以決生死, 處百病, 調虛實, 不可不通。 ”因此, 保持經絡暢通是“保鮮”、“保健”的主要手段。

據了解, 人體經絡實際上包括點、線、面三個部分。 所謂點, 除了360多個經穴之外, 還有很多奇穴, 另有阿是穴(天應穴、不定穴)等, 正所謂“人身寸寸皆是穴”;至于線, 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等各種縱橫交錯和深淺密布的循行徑路;而面, 從肢體的皮肉筋骨到臟腑組織, 都有一定的分布和特殊的聯系。

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秋季天高風動, 地氣清肅, 宜經絡養生, 它可以有效地防治疾病, 亮膚養顏。 祖國醫學認為, 在秋冬季, 人體氣血趨向于里, 陽氣閉藏, 不似春夏季氣血走表、陽氣易于發泄。 故在秋冬季, 是調補陰陽氣血、暢通經絡的大好時機, 往往事半功倍。

秋季經絡養生,

3個穴位健脾益胃

人們在秋天很容易出現一系列干燥癥狀, 如口鼻、唇舌、皮膚干燥, 毛發枯槁, 舌紅無苔或少苔等, 這都是因津液不足。 津液的生成源于攝入的食物, 脾胃之氣健旺, 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氣虛衰, 則會導致津液不足。 按摩中脘、足三里和太白這3個穴位, 可以健脾益胃, 有助于津液生成。

1、中脘穴

位于腹中線上、臍上4寸, 即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中點, 是胃的經氣匯集之處, 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 均可取中脘為主進行治療。

操作方法:用掌根按揉中, 每日一次, 每次100-300次, 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2、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 位于小腿的外側, 膝蓋骨斜下方。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50-100次, 以有酸脹感為宜, 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作用。

3、太白穴

太白穴是調理脾功能的主要穴位, 治療范圍較廣, 對脾虛有關的病證, 均有一定治療作用。 該穴位于第一跖趾關節后緣、赤白肉交界處。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100-300次, 以有酸脹感為宜, 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秋季經絡養生, 3個穴位除燥降火

入秋以后, 早晚溫差大, 天干氣燥, 人們很容易上火。 上火的病因有很多, 有的是因為肺熱, 有的是胃熱。 原因不同, 那就要區別對待了。 有三個穴位, 每天經常按摩, 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作用。

1、內庭穴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

滎穴可以說是熱癥、上火的克星。 如果你有口臭、便秘、咽喉腫痛、牙痛、腹脹、吐酸水等不適時, 可以多按內庭穴。 內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間的縫隙交叉處。

操作方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100次即可。

2、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 我們平常說的虎口就是。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并且中醫講“肺與大腸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鳴、眼睛紅腫、鼻出血、頭痛、咽喉腫痛、便秘、發熱、口干,或者臉上的青春痘一個接一個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來消消火。

操作方法:由于這個穴位按摩起來也比較方便,因此沒有固定的次數,有空的時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3、太沖穴

太沖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由于它屬于足厥陰肝經,因此對肝火旺盛帶來的上火癥狀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沖穴上,稍用力就會感覺非常痛,說明肝火比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這個穴位。

操作方法:在按摩太沖穴前,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然后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即可。

秋季經絡養生,3個穴位清肝明目

1、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腳趾內側的趾甲縫旁邊。“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別厚。大敦穴又是一個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在腳拇趾趾甲邊際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操作方法:按摩大敦穴一般采用指壓法。指壓時強壓7~8秒鐘,才慢慢呼氣,秋冬季起床容易賴床的女性朋友不妨在暖暖的被窩里重復按上幾次。

2、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氣在身體背部匯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養肝不可缺少的養生要穴。肝俞與太沖搭配,在中醫里屬于“俞原配穴”法,能夠補肝陰,養肝柔肝。

操作方法:它的取法是俯臥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縮(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3、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雙測對稱,也就是兩個。這個養生要穴是腎的原穴,是儲存腎臟元氣的倉庫。肝屬木,腎屬水,樹木需要水的澆灌才能健康成長,所以養肝必須要滋陰。用太溪調動腎臟的功能,能夠更好地“滋水涵木”。

操作方法:當然在腎經的流注時間,即下午17~19點時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時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脹的感覺之外,還要有麻麻的感覺。

秋季經絡養生,3個穴位緩解秋燥感冒

秋燥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并與當令之燥氣結合所致的外感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鼻咽口唇干燥、鼻塞、流涕、噴嚏、干咳少痰、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此種感冒治法以祛風解表宣肺為主,按摩風池、列缺、迎香這三個穴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不適。

1、風池穴

風池穴為少陽、陽維之會,陽維主一身之表,因受風邪所致的疾病,皆為本穴主治范疇。風池穴位于后頸部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凹陷中,約與耳垂齊平。

操作方法:用力旋轉按揉,以有酸脹感為宜。每日1~2次,每次100下,有祛風解表之功。

2、列缺穴

列缺為肺經絡穴,肺主皮毛,外邪侵襲,首先犯肺。按摩列缺穴可治療干咳少痰、頭痛、惡寒、發熱等癥,有宣肺止咳平喘、利肺化痰之功。列缺穴位于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可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食指尖端到達的凹陷處即為列缺。

操作方法:一手拇指按于另一手的列缺穴,輕輕摩擦,以發熱為度。每日2~3次。

3、迎香穴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開竅于鼻,迎香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腧穴,位于鼻旁,根據本穴位置及與其他經的關系,有宣利鼻竅之功。可治療鼻咽干燥、鼻塞、流涕、噴嚏等癥狀。本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

操作方法:屈拇指,用拇指的指間關節按壓穴位,以有酸脹感為宜,鼻酸流淚,效果更佳。每日2~3次。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并且中醫講“肺與大腸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鳴、眼睛紅腫、鼻出血、頭痛、咽喉腫痛、便秘、發熱、口干,或者臉上的青春痘一個接一個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來消消火。

操作方法:由于這個穴位按摩起來也比較方便,因此沒有固定的次數,有空的時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3、太沖穴

太沖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由于它屬于足厥陰肝經,因此對肝火旺盛帶來的上火癥狀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沖穴上,稍用力就會感覺非常痛,說明肝火比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這個穴位。

操作方法:在按摩太沖穴前,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然后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即可。

秋季經絡養生,3個穴位清肝明目

1、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腳趾內側的趾甲縫旁邊。“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別厚。大敦穴又是一個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在腳拇趾趾甲邊際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操作方法:按摩大敦穴一般采用指壓法。指壓時強壓7~8秒鐘,才慢慢呼氣,秋冬季起床容易賴床的女性朋友不妨在暖暖的被窩里重復按上幾次。

2、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氣在身體背部匯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養肝不可缺少的養生要穴。肝俞與太沖搭配,在中醫里屬于“俞原配穴”法,能夠補肝陰,養肝柔肝。

操作方法:它的取法是俯臥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縮(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3、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雙測對稱,也就是兩個。這個養生要穴是腎的原穴,是儲存腎臟元氣的倉庫。肝屬木,腎屬水,樹木需要水的澆灌才能健康成長,所以養肝必須要滋陰。用太溪調動腎臟的功能,能夠更好地“滋水涵木”。

操作方法:當然在腎經的流注時間,即下午17~19點時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時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脹的感覺之外,還要有麻麻的感覺。

秋季經絡養生,3個穴位緩解秋燥感冒

秋燥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并與當令之燥氣結合所致的外感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鼻咽口唇干燥、鼻塞、流涕、噴嚏、干咳少痰、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此種感冒治法以祛風解表宣肺為主,按摩風池、列缺、迎香這三個穴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不適。

1、風池穴

風池穴為少陽、陽維之會,陽維主一身之表,因受風邪所致的疾病,皆為本穴主治范疇。風池穴位于后頸部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凹陷中,約與耳垂齊平。

操作方法:用力旋轉按揉,以有酸脹感為宜。每日1~2次,每次100下,有祛風解表之功。

2、列缺穴

列缺為肺經絡穴,肺主皮毛,外邪侵襲,首先犯肺。按摩列缺穴可治療干咳少痰、頭痛、惡寒、發熱等癥,有宣肺止咳平喘、利肺化痰之功。列缺穴位于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可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食指尖端到達的凹陷處即為列缺。

操作方法:一手拇指按于另一手的列缺穴,輕輕摩擦,以發熱為度。每日2~3次。

3、迎香穴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開竅于鼻,迎香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腧穴,位于鼻旁,根據本穴位置及與其他經的關系,有宣利鼻竅之功。可治療鼻咽干燥、鼻塞、流涕、噴嚏等癥狀。本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

操作方法:屈拇指,用拇指的指間關節按壓穴位,以有酸脹感為宜,鼻酸流淚,效果更佳。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