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中醫教你如何在秋季保健養生

現代氣象醫學證明, 人體在氣候變化中各種器官、組織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在氣溫很高的時候, 老年人由於出汗過多, 失去水份(體液),

造成血液粘度增高, 容易引發中風、心肌哽塞等心腦血管疾病。 在相反的氣候條件下, 寒冷也是老年人的殺手。 由於寒冷而引起微循環障礙、小血管痙攣, 外因阻力增大, 也會導致血壓升高, 心腦血管疾病意外加重。

隨著秋天的到來, 早晚氣溫較低、中午氣溫較高, 如果不加留意, 就容易受涼而發生感冒、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等疾病。

《呂氏春秋》指出:“天產生陰陽, 寒熱和暑熱, 乾燥和潮濕, 四季的交替, 萬物的變遷, 沒有不帶來好處的, 也沒有一樣不帶來害處的。 聖人能察覺陰陽變化的合適情況, 辯明萬物變化的好處以有利於生命, 因此精神能夠安然地存在於形體之內, 並且壽命能夠長久。 ”所以在秋冬季晨運應在太陽出來以後;早晚要注意添衣防止受涼。

秋季氣候比較乾燥, 容易發生“秋燥”一類病變, 可以吃雪梨養陰潤燥, 或者以沙參、玉竹、百合、石斛滋陰養胃的藥材煲湯。 許多人認同秋冬進補這一說法, 然而, 中醫講究防病治病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這三者中最重要的是“因人制宜”。 一個人是否應“補”, 如何進補, 還是請中醫大夫判斷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