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表演
茶道簡述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 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 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 興于中國唐代, 盛于宋、明代, 衰於清代。 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 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 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被稱為美學宗教, 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 則是承唐宋遺風。
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 最早記述于宋代, 有“吃茶”之說。 流行於唐代。
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 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 茶葉經烘乾後碾成粉末, 和水一起煮, 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 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 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 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②鬥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 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 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 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飲工夫茶, 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 特別是待客, 更為講究。
茶道用具
1、置茶器也就是俗稱的“茶道六君子”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 茶漏(鬥):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 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 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 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幹香。
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 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 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 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託盤, 可避免茶湯燙手, 也起美觀作用。
5、滌潔器
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 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 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 茶巾:主要用於幹壺, 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淨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 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 用於隔開壺與茶船, 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託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託盤。
⑤ 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
⑧ 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