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的治療方法
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導致現代有很多人得這種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 而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無疑給男女雙方的健康都造成的一定的影響。 那麼, 面對這種狀況有哪些跡象可循呢?
一、治療
藥物治療:尋找病因, 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如分別給予維生素D及衍生物、降鈣素、磷酸鹽等。 部分患者因遺傳因素所致的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
對於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和骨軟化症, 通常小量到中等劑量的維生素D治療就可以治癒。 除病因治療外, 主要是補充維生素和鈣劑。
1、維生素D:目前常用的維生素D製劑有魚肝油、濃縮魚肝油、維生素D2和D3及一些維生素D活性代謝物和維生素D衍生物,
(1)維生素D代謝缺陷肝臟25-(OH)D3生成減少:這一類佝僂病和骨軟化症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另外每天給中等劑量的維生素D或口服25-(OH)D3就可治癒。
(2)遺傳性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用一般劑量的維生素D和25-(0H)D3治療無效, 只有給大劑量維生素D(即一般治療量的數倍到數十倍)症狀才能減輕, 而給生理劑量的阿法骨化醇, 比母體維生素D劑量小100倍即可有效。 但需終身用藥, 一旦中斷服用,
(3)慢性腎臟疾患所致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腎性骨病):處理時首先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糾正代謝性酸中毒。 腎功能不全者應早期給予磷結合劑氫氧化鋁凝膠, 抑制高血磷, 可預防和延緩腎性骨病的發生, 也可使軟組織鈣化減少。 給予普通的維生素D製劑療效不好, 應優選阿法骨化醇0.25~2?g/d, 也可用1α-(OH)D31~3?g/d, 無條件時, 給普通維生素D, 則需大劑量使用。
(4)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及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如用母體維生素D, 需大劑量, 1萬~40萬U/d不等, 應定期複查血、尿鈣。 注意常有血鈣未完全達到正常就可出現高尿鈣的情況,
(5)遺傳性維生素D抵抗性佝僂病:治療依照具體情況而定。 ①還有一定敏感性時, 用比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Ⅰ型更大劑量的維生素D。 有報導用極高劑量的母體維生素D280萬U/d或25-(OH)D35mg/d可能治癒某些病人, 使骨病變和生物學指標正常。 更嚴重的最好用高劑量的活性維生素D, l, 25-(OH)2D317?g/d, 治療中允許病人保持較高濃度的1, 25-(OH)2D3。 ②病人對任何形式、任何劑量維生素D無血鈣反應,
(6)骨礦化部位的礦物質缺乏的鈣缺乏綜合征、慢性低磷血症:治療應包括:①應根據不同病因進行治療。 ②最基礎治療是補充磷, 一般分4~6次給予, 嬰兒0.75g/d, 兒童1.5~2g/d, 成人可用到3~4g/d。 ③補充磷可影響腸鈣吸收, 故應加強鈣劑補充, 一般給元素鈣0.5~1g/d。 ④要給予大劑量的維生素D2或D31萬~40萬U/d或1, 25-(OH)2D31~4?g/d及1α-(0H)D32~8?g/d, 並注意個體差異, 定期監測血尿鈣、磷。
(7)骨礦化部位的礦物質缺乏的X連鎖家族性低磷血症:治療包括:①大劑量維生素D治療, 可給維生素D, 或D35萬~15萬U/d, 但最好用活性維生素D, 1, 25-(OH)2D3從0.5~1?g/d開始逐漸增量, 或1α-(0H)D32~4?g/d。 ②單純服用維生素D常療效不佳。
(8)腎小管的損害:嚴重的腎小管損害導致佝僂病和骨軟化症, 治療包括:①有酸中毒者, 最重要的是糾正酸中毒, 可服用碳酸氫鈉, 兒童1~5g/d, 成人為5~10g/d。 有高氯酸血症則首選用枸櫞酸溶液治療, 成分為枸櫞酸鈉98g、枸櫞酸140g加水至l000ml。成人口服50~100ml/d,兒童為1~3ml/(kg·d)。該液每毫升含鈉1mmol。如病人同時有低鉀,可用複方枸櫞酸溶液:枸櫞酸鉀100g、枸櫞酸鈉100g加水至1000ml,每毫升含鉀、鈉各1mmol,含HCO3-2mmol,每天60ml,分3次口服。堿劑常需終身服用。②如有低血鈣,在口服鹼性製劑前應及時補充鈣劑,給予元素鈣1g/d。③腎小管酸中毒者在糾正酸中毒後,骨病變仍無明顯改善或痊癒,可給維生素D1000~50000U/d。已有腎鈣化、腎結石者不宜服用鈣劑及維生素D。範可尼綜合征者需較大量維生素D,兒童4000~10000U/d,成人2萬~20萬U/d或首選1,25-(0H)2D30.25~1g/d,也可用1α-(0H)2D3。注意定期複查血、尿鈣,特別是尿鈣,避免高尿鈣進一步導致腎功能損害。低血磷明顯者加服中性磷溶液,骨病一旦糾正可停用維生素D。
(9)鎂缺乏綜合征:佝僂病骨軟化伴有明顯低鎂血症,用維生素D、鈣劑治療不佳者,應及時補充鎂劑。輕中度低血鎂可給予口服補鎂,葡萄糖酸鎂10ml(含元素鎂58.6mg),3次/d;或10%~25%硫酸鎂10~20ml,1~3次/d,根據病人的耐受量,如不出現胃部症狀、腹瀉,則給予維持。重度低血鎂可給肌注或靜脈點滴鎂劑60~100mg/d,分3次給予,3~4天后減量;也可用2%硫酸鎂500ml靜脈點滴,4~6h以上滴完。
(10)磷酸酶過少症還沒有滿意的治療方法:有報告大劑量口服中性磷溶液每天1.25~3.0g有一定療效,X線示骨鈣化有改善,血磷僅輕度升高。近年有人報告用氟化鈉藥物(氟離子40mg/d)可使血鹼性磷酸酶增加,骨質病變有一定程度好轉。
(11)低轉換性骨軟化症治療包括:去除鋁來源;靜脈滴注去鐵胺,以螯合鋁並能去除組織內鋁,劑量每週1~2g,持續數月。
(12)幹骺端軟骨發育不良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後,可有自發治癒的傾向。用維生素D治療無效,應注意與維生素D缺乏和維生素D代謝缺陷性佝僂病區別,以免大劑量維生素D治療,導致維生素D中毒。
2、鈣劑: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的治療除補充維生素D外,也應同時給一定的鈣劑治療。一是因為不少患者在維生素D吸收不良同時伴有鈣的吸收障礙,補充維生素D雖可促進腸鈣吸收,但普通飲食一時難以提供多量的鈣離子。二是因為維生素D治療促進大量鈣離子進入骨,導致血鈣更低,及時補充鈣劑可預防手足搐搦的發生。目前國內鈣製劑很多,需強調的是,不管使用何種鈣劑,均應以補充元素鈣的量為准。佝僂病患兒應補元素鈣50mg/(kg·d),成人一般至少補元素鈣1~1.5g/d。低血鈣明顯而無胃腸疾患者,可短期給含鈣量高、能產生更多離子鈣的食物,也可用10%葡萄糖酸鈣10~20ml稀釋後緩慢靜推或靜滴。
3、其他:天然日光浴和人工紫外線照射(波長240~315nm)療法也是治療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簡便和經濟的方法。
4、注意事項: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密切觀察給藥後症狀、生化指標和骨X線的改變。有效時治療後數天就可表現肌力增加,骨痛減輕,7~10天血鈣、磷上升和AKP下降,2~3周可有骨X線的改善,如沒有這些變化應考慮診斷的正確性或還存在著其他因素,骨骼修復常需2~4個月。
(2)在用藥最初幾天,可有短暫的血鈣、尿鈣降低和AKP升高。這並不標誌治療無效,而是維生素D促進鈣離子進入骨中,加強了鈣化作用的結果。補以充足的鈣可使血鈣較快恢復和預防手足搐搦的發生。
(3)因維生素D2或D3可在體內脂肪貯存,所以在給藥不合作或不適宜的情況下,可間斷肌注維生素D20~40U,一般1~2次,至少間隔一個月給就夠了。因個體敏感性不同,這種給藥方法還有高血鈣危險性。新生兒、嬰兒因沒有較多的脂肪貯存,不宜用這種治療方法。
(4)對於有急性手足搐搦症狀患者可用阿法骨化醇,但不推薦做維持治療。阿法骨化醇半衰期很短,不能在體內貯存,也不能調節刺激體內維生素D代謝內源性產物的產生。
(5)應強調不管用何種維生素D製劑,均應定期檢查血、尿鈣情況。母體維生素D在體內蓄積時問較長,通常停藥3~6個月作用才完全消失。持續大量使用,如每天超過2萬U,時間超過一個月,就有可能引起維生素D中毒。1α-(0H)D3或1,25-(OH)2D3雖半衰期短,但作用強,升高血鈣快。開始大劑量治療至少應每週查1次,長期治療至少1個月應檢查1次。24h尿鈣排泄男性大於300mg、女性大於250mg就為高鈣尿症,它常先于高鈣血症發生,是維生素D過量的最早表現。
二、預後
1、佝僂病長骨骨幹缺鈣、軟化因應力作用而彎曲,出現“O”形腿(膝內翻)、“X”形腿(膝外翻)及脛骨下部前傾,成軍刀狀畸形。嚴重佝僂病患者和嬰幼兒佝僂病可因嚴重低血鈣而出現手足搐搦,甚至可致全身驚厥、喉痙攣,發生窒息而死亡。
2、骨質軟化症可導致骨盆變小,因骨盆骨軟化,不能有效地支撐脊柱,導致盆腔器官下移,引起骨盆狹窄。
3、骨質軟化症還可併發代償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長期活動減少可發生失用性肌萎縮。可使頸椎變短,腰椎前凸,胸椎後凸,導致脊柱側彎畸形、駝背,身高縮短。
人的問題其實是非常多的,特別容易出現的就是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那麼很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原因是什麼,所以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
成分為枸櫞酸鈉98g、枸櫞酸140g加水至l000ml。成人口服50~100ml/d,兒童為1~3ml/(kg·d)。該液每毫升含鈉1mmol。如病人同時有低鉀,可用複方枸櫞酸溶液:枸櫞酸鉀100g、枸櫞酸鈉100g加水至1000ml,每毫升含鉀、鈉各1mmol,含HCO3-2mmol,每天60ml,分3次口服。堿劑常需終身服用。②如有低血鈣,在口服鹼性製劑前應及時補充鈣劑,給予元素鈣1g/d。③腎小管酸中毒者在糾正酸中毒後,骨病變仍無明顯改善或痊癒,可給維生素D1000~50000U/d。已有腎鈣化、腎結石者不宜服用鈣劑及維生素D。範可尼綜合征者需較大量維生素D,兒童4000~10000U/d,成人2萬~20萬U/d或首選1,25-(0H)2D30.25~1g/d,也可用1α-(0H)2D3。注意定期複查血、尿鈣,特別是尿鈣,避免高尿鈣進一步導致腎功能損害。低血磷明顯者加服中性磷溶液,骨病一旦糾正可停用維生素D。(9)鎂缺乏綜合征:佝僂病骨軟化伴有明顯低鎂血症,用維生素D、鈣劑治療不佳者,應及時補充鎂劑。輕中度低血鎂可給予口服補鎂,葡萄糖酸鎂10ml(含元素鎂58.6mg),3次/d;或10%~25%硫酸鎂10~20ml,1~3次/d,根據病人的耐受量,如不出現胃部症狀、腹瀉,則給予維持。重度低血鎂可給肌注或靜脈點滴鎂劑60~100mg/d,分3次給予,3~4天后減量;也可用2%硫酸鎂500ml靜脈點滴,4~6h以上滴完。
(10)磷酸酶過少症還沒有滿意的治療方法:有報告大劑量口服中性磷溶液每天1.25~3.0g有一定療效,X線示骨鈣化有改善,血磷僅輕度升高。近年有人報告用氟化鈉藥物(氟離子40mg/d)可使血鹼性磷酸酶增加,骨質病變有一定程度好轉。
(11)低轉換性骨軟化症治療包括:去除鋁來源;靜脈滴注去鐵胺,以螯合鋁並能去除組織內鋁,劑量每週1~2g,持續數月。
(12)幹骺端軟骨發育不良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後,可有自發治癒的傾向。用維生素D治療無效,應注意與維生素D缺乏和維生素D代謝缺陷性佝僂病區別,以免大劑量維生素D治療,導致維生素D中毒。
2、鈣劑: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的治療除補充維生素D外,也應同時給一定的鈣劑治療。一是因為不少患者在維生素D吸收不良同時伴有鈣的吸收障礙,補充維生素D雖可促進腸鈣吸收,但普通飲食一時難以提供多量的鈣離子。二是因為維生素D治療促進大量鈣離子進入骨,導致血鈣更低,及時補充鈣劑可預防手足搐搦的發生。目前國內鈣製劑很多,需強調的是,不管使用何種鈣劑,均應以補充元素鈣的量為准。佝僂病患兒應補元素鈣50mg/(kg·d),成人一般至少補元素鈣1~1.5g/d。低血鈣明顯而無胃腸疾患者,可短期給含鈣量高、能產生更多離子鈣的食物,也可用10%葡萄糖酸鈣10~20ml稀釋後緩慢靜推或靜滴。
3、其他:天然日光浴和人工紫外線照射(波長240~315nm)療法也是治療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簡便和經濟的方法。
4、注意事項: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密切觀察給藥後症狀、生化指標和骨X線的改變。有效時治療後數天就可表現肌力增加,骨痛減輕,7~10天血鈣、磷上升和AKP下降,2~3周可有骨X線的改善,如沒有這些變化應考慮診斷的正確性或還存在著其他因素,骨骼修復常需2~4個月。
(2)在用藥最初幾天,可有短暫的血鈣、尿鈣降低和AKP升高。這並不標誌治療無效,而是維生素D促進鈣離子進入骨中,加強了鈣化作用的結果。補以充足的鈣可使血鈣較快恢復和預防手足搐搦的發生。
(3)因維生素D2或D3可在體內脂肪貯存,所以在給藥不合作或不適宜的情況下,可間斷肌注維生素D20~40U,一般1~2次,至少間隔一個月給就夠了。因個體敏感性不同,這種給藥方法還有高血鈣危險性。新生兒、嬰兒因沒有較多的脂肪貯存,不宜用這種治療方法。
(4)對於有急性手足搐搦症狀患者可用阿法骨化醇,但不推薦做維持治療。阿法骨化醇半衰期很短,不能在體內貯存,也不能調節刺激體內維生素D代謝內源性產物的產生。
(5)應強調不管用何種維生素D製劑,均應定期檢查血、尿鈣情況。母體維生素D在體內蓄積時問較長,通常停藥3~6個月作用才完全消失。持續大量使用,如每天超過2萬U,時間超過一個月,就有可能引起維生素D中毒。1α-(0H)D3或1,25-(OH)2D3雖半衰期短,但作用強,升高血鈣快。開始大劑量治療至少應每週查1次,長期治療至少1個月應檢查1次。24h尿鈣排泄男性大於300mg、女性大於250mg就為高鈣尿症,它常先于高鈣血症發生,是維生素D過量的最早表現。
二、預後
1、佝僂病長骨骨幹缺鈣、軟化因應力作用而彎曲,出現“O”形腿(膝內翻)、“X”形腿(膝外翻)及脛骨下部前傾,成軍刀狀畸形。嚴重佝僂病患者和嬰幼兒佝僂病可因嚴重低血鈣而出現手足搐搦,甚至可致全身驚厥、喉痙攣,發生窒息而死亡。
2、骨質軟化症可導致骨盆變小,因骨盆骨軟化,不能有效地支撐脊柱,導致盆腔器官下移,引起骨盆狹窄。
3、骨質軟化症還可併發代償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長期活動減少可發生失用性肌萎縮。可使頸椎變短,腰椎前凸,胸椎後凸,導致脊柱側彎畸形、駝背,身高縮短。
人的問題其實是非常多的,特別容易出現的就是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那麼很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原因是什麼,所以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