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24節氣之清明節的養生之道

清明傳統習俗

清明時節, 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日子, 作為中國人更是重視“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 宋代高菊澗的《清明》詩雲:“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 血淚染成紅杜鵑。 日墓狐狸眠塚上, 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各地清明雖都有祭祖之習俗, 但其祭祖的方式各不相同。 北方地區常有“清明不戴柳, 紅顏成皓首”, “清明不戴柳, 死後變豬狗”的說法, 而且從人們把清明稱為“鬼節”的意義上看, 插柳、戴柳似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作用, 所以, 民間還把清明稱為“寒食節”。

也就是在清明這一天, 有不動灶火, 忌食熱食, 否則要遭到神的懲罰的說法。 我國臺灣地區的祭祖方式更顯不同, 臺灣縣誌記載:“清明, 祀其祖先, 祭掃墳墓, 必邀親友同行;婦女駕車到山, 祭畢, 席地而飲, 薄暮而還”。 這些古代舊時的遺風保留至今,

說明人們對清明的重視。

節氣養生之清明篇

清明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養生節氣。 清明時節, 氣候潮濕, 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的感覺。

一、注意“病從口入”

而多變的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 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此時又是呼吸道傳染病, 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腦膜炎等的多發季節, 因而要認真注意天氣變化, 增減衣服, 以及儘量少出入公共場所, 尤為注意“病從口入”。

二、忌食“發物”

此節氣亦是多種慢性疾病易復發之時, 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 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 所謂“發物”, 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 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 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

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鵪鶉、鵝肉、蚌肉、螺螄、雞蛋、韭菜、芫茜、萵筍、淮山、蘋果、橘、馬蹄、梨、桃、櫻桃等。 養生的湯品宜紅蘿蔔竹蔗水、胡椒煲豬肚、川芎白芷燉魚頭、韭菜滾狗肚魚、鮮土茯苓煲豬展、鹹菜滾黃沙蜆、貓爪草煲豬瘦肉等。

三、心情舒暢、動中有靜

同時這個節氣又是高血壓的易發期,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暢, 選擇動作柔和, 動中有靜的如太極拳等鍛煉方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 以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 以免引起屏氣, 而引起血壓升高。

四、飲食規律, 低鹽多蔬果

飲食須定時定量, 不暴飲暴食。 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 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 順應春天養生生機。 但肥胖者宜相應減少甜食, 限制熱量攝入, 多食瓜果蔬菜, 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 相應增加鉀的攝入, 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 以上這些同樣也是健康人群要注意的。

五、清明戶外踏青

此時節的中後期會清靜明法的氣候了,

人們宜隨著明媚的陽光的到來而多到戶外運動, 如晨運、登山, 古人謂之“踏青”(即郊外運動)也是指在這段時間進行的。 且宜加大運動量。

六、清明養生“明前茶”

著名明代大醫家李時珍在清明時節養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 尤其是“明前茶”。 “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採摘加工的新茶, 有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的功效。 俗話說“春眠不覺曉”, 飲用“明前茶”則有提神醒腦之功, 如李時珍所說的“茶苦而寒, 使人神思爽, 不昏不睡, 此茶之功也。 ”宜飲茶為單樅、鐵觀音、龍井和花茶等。 此時節也是胃腸容易不適之時, 近年人以三花奶沖普洱茶的方法來健腸胃, 有胃病的人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