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骶髂關節錯位的分型標準有哪些?怎樣治療骶髂關節錯位?

骶髂關節, 是連接骶骨與髂骨的關節。 骶髂關節如果發生了錯位, 將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疼痛感, 尤其會引起腰部、臀部以及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由於錯位的方式不同, 因此骶髂關節錯位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型。 治療骶髂關節錯位, 主要有復位手法、調整手法兩種方法!

骶髂關節錯位可引起腰臀及坐骨神經痛症狀, 是腰腿痛的常見病因之一, 臨床較為常見。 祖國醫學稱之為“胂肋骨移位”。 許多學者報導了本病的診治經驗, 有的只談到臨床症狀、體征及一種或幾種治療手法, 而未見分型;有的提出分型及手法治療, 但分型標準少而不易區別, 不便掌握;大家看法尚不統一。

一、分型標準

骶髂關節錯位分為前錯位型、後錯位型。 前錯位型:髂後上棘比對側凹陷, 髂後上棘至後正中線距離增寬, 髂脊水準下降, 恥骨聯合下移, 閉孔縱徑高度縮短;後錯位型:髂後上棘比對側高凸,

髂後上棘至後正中線距離變窄, 髂脊水準上升, 恥骨聯合上移, 閉孔縱徑高度增長。

二、治療手法之復位手法

前錯位型採用屈髖屈膝按壓法:患者仰臥位, 助手固定健肢於伸直位, 醫者站患側, 面向患者, 一手扶患肢踝部, 一手按壓小腿上端近膝關節處, 屈髖屈膝使膝關節指向對側季肋, 極力屈髖並用力顫壓, 用力迅猛即發即收, 多可感覺彈響。 後錯位型採用足蹬過伸法:患者俯臥位, 醫者站患者水準位患側, 面向患者足部, 鄰近患者之足跟蹬於患側髂後上棘部, 雙手提患肢踝部使患肢極力後伸並使患側髂部離床10cm, 同時足跟用力下蹬, 用力迅猛即發即收, 多可感覺彈響。

三、治療手法之調整手法

復位手法完畢, 患者仰臥, 健肢伸直, 醫者站於患側, 一手握患肢踝部, 一手扶膝部, 令患肢儘量屈髖屈膝, 然後于髖外展位、在患者主動伸腿配合下, 將患肢驟然牽抖伸直, 如此重複3次。

四、手法後處理

手法完畢, 置患者于仰臥患肢外展位, 制動3天, 共臥床1周, 之後在醫生指導下下床活動。 效果不理想者, 再次手法治療, 方法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