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靜心以養志
靜定功夫是傳統太極拳訓練體系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太極拳練習者必經訓練出來的一種素質。
靜, 從字面來看, 就是靜止不動的意思;定在太極拳中, 則是比靜高一點的生命體驗。 如筆者所傳承的內功太極拳, 從起式開始, 一招一術(術為內功心法)的轉換過程, 往往伴隨著“心中一靜”、“十字中心一靜”、“心神一定”的要求。 這些要求, 初學者很難理解。
為什麼難以理解因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 由於工作、生活、學習的壓力, 拘謹、緊張、忙碌似乎成了生命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不可須臾離也。 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
太極拳雖然始終是在運動狀態下演練的;然而, 陰陽互孕、陰陽既濟、動靜一如才是太極拳的運動本質, 沒有了這些, 太極拳的內涵和魅力就會喪失殆盡。
傳統太極拳的價值, 體現在拳法招式中, 必然是每一個動作都伴隨著靜、定, 所謂的“意斷形不停”、“移位不移點”——這裡的本意就是形體雖然在運動中, 則心神必須處於靜定中。 基於這樣的認識, 外國人才把太極拳稱為“運動冥想”。
我們所宣導的太極拳(太極文化), 靜定法是必須進行的專項訓練。 這個訓練過程, 分三個階段, 每個階段至少要持續1年以上。
第一階段——金剛坐
金剛坐本來是中國古人日常讀書、交談時所形成的一種自然而然的威儀姿勢, 是儒家特別推崇的生活習慣;只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這種坐姿, 當代的中國人已經很少用了, 也特別的不習慣了。
金剛坐很簡單, 共有兩種坐法。
其一, 先兩腿併攏, 小腿平鋪在坐墊上, 大腿和身體保持直立, 隨之, 臀部坐在兩小腿上。
其二, 兩小腿平行放著, 一個腳背壓另一個腳的腳心上, 重疊在一起, 進而坐在小腿及腳後跟處;坐下之後, 身體往前趴一下, 把臀泛開再坐下去, 身體直起來後, 腰往前送, 然後涵胸(有一點意思就可以了, 不要動形體, 要收下頦, 把精神領起來。 中國道家雖然講“根本大道不在坐”, 但也認為“要從坐的形式來入道。 ”
金剛坐看起來很簡單,
金剛坐是通過靜的坐姿讓氣血更好流通的方法——壓癟血管, 讓血先緩慢地流過, 相當於堵住大壩;等站起來的時候, 癟住的地方一開, 就好像大壩決口, 氣血會更好地沖過去, 直達腳趾。
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採用金剛坐的姿勢看書、看電視、聊天;此外, 在所有特殊的坐姿中, 金剛坐是唯一可以飯後就坐的姿勢,
第二階段——馬步莊
過去講, 要“要把骨髓洗, 先從站莊起”。 這其中, 馬步莊是傳統武學最受推崇的方略, 為什麼, 因為這個莊法啟動真氣快捷, 可促進氣血的流通, 強身健骨作用明顯。
馬步莊最基本的要求是兩腳平行分開站立, 腳尖向前, 小腿直立, 大腿基本上平行或略高一點。 亦有兩種站法。
其一, 小馬步莊。 這個莊的開始, 是兩腳腳尖分開呈外八字;隨之, 兩腳腳跟分開, 呈兩腳平行狀, 與肩等寬。 身體從高位開始往下蹲, 逐漸使大腿趨於平行。 這個莊的難點是腰如果不鬆開, 兩大腿不容易蹲平。
其二, 大馬步莊。 這個莊的開始, 是兩腳腳尖分開呈外八字;然後, 腳跟分開呈倒八字;進而, 腳尖再呈外八字;隨之,
馬步莊手式往往取環抱式, 手心向內, 對著身體, 仿佛兩臂抱著一個大大的氣球似的。 這個手式, 武學老前輩稱之謂為“含機手” 。
馬步莊對於練太極拳者的特殊意義是錘煉靜定的功夫。 因為, 初站莊時, 由於腿部的“通透度”不好, 腿部因肌肉緊張, 會發生抖動、疼痛等現象;有的人, 腰胯還會疼痛、不受力, 大腿會自己往下落(低於水平線);此外, 還會出現心跳加劇、大汗淋漓、極度疲勞等現象。 這些現象, 是抽掉“拙勁”換“靈動之勁”的正常現象, 不過, 這些現象往往令人難以忍受;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