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肝胃鬱熱的症狀

肝胃鬱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症表現, 它常常會導致患者出現胃酮, 出現食欲下降, 引起消化不良等等, 患者常常因為心煩容易憤怒, 會出現舌紅苔黃, 脈弦數等症狀表現, 經常會導致中上腹部的疼痛, 這時候一定要注意良好的調養, 除了保持充分的休息, 緩解不良的心態以外, 可以適當的通過一些食療的方法來進行改善。

肝胃鬱熱的症狀胃脘灼痛, 痛勢急迫, 心煩易怒, 泛酸嘈雜。 舌紅苔黃, 脈弦數。 胃痛都是中上腹痛。 胃在左肋的的下面一點點,也就是在心臟的下面,不過,胃病的種類比較多,表現的症狀也不相同,一般常見的胃痛一般是胃炎或者胃潰瘍引起的,而且,胃潰瘍一般伴有反酸的現象。 痛的時候是左腹部痛,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左右都會痛的。

胃位於腹腔左上方,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在上腹部。 上與食管下端相連,下與十二指腸球部相連。

與食管連接處稱賁門,與十二指腸球部相連稱為幽門。 胃從左膈下自左向右橫跨上腹部。 胃的形態、大小和位置的變異,取決於體型、體位、胃壁張力、胃的膨脹度以及鄰近器官有無對胃的壓迫等。

當胃內容物排空時可能鄰近臟器全部掩蓋,當胃充盈時胃前壁大部分與橫膈相接觸,胃體前壁的一部分與前腹壁直接接觸。 胃的活動度也很大,其位置隨體位、橫膈運動、胸腔內壓力和腹腔內壓力的改變而變化,如深吸氣時胃可下降數釐米,腹部壓力增加時胃的位置可向上移。

治療肝胃鬱熱的食療方

1、化瘀養肝蜜

山楂250克,丹參500克,枸杞子250克,蜂蜜1000克,冰糖60克。 先將前三味藥浸泡2小時後煎成藥液,再把蜜、糖兌入藥液內,以微火煮沸30分鐘,待至蜜汁與藥液溶合而呈黏稠時離火,冷卻後盛入容器內密封保存。 每日3次,每次1匙,以開水沖飲,可連續擊服用2~3個月。

2、黑豆川芎粥

黑豆25克,川芎10克,粳米50莧,紅糖20克。 川芎水煎去渣,先加黑豆煮熟,再入粳米同煮為粥,放入紅糖即成。 作早晚餐服食。

3、治療肝胃鬱熱的處方

柴胡10g,白芍15g,當歸10g,牡丹皮10g,梔子10g,白術10g,茯苓10g,黃連3g,吳茱萸6g,甘草6g。 如火熱內盛,灼傷胃絡而見吐血,並出現脘腹灼痛痞滿、心煩、便秘、面紅、舌質紅、脈弦數有力等症,這是由於肝胃鬱熱,迫血妄行,可用《金匱要略》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以苦寒泄熱降火。

對肝胃鬱熱型胃痛,還可根據病情選用化肝煎(青皮、陳皮、丹皮、芍藥、梔子、澤瀉、土貝母)和滋水清肝飲(熟地、山茱萸、茯苓、當歸、山藥、丹皮、澤瀉、柴胡、白芍、梔子、酸棗仁)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