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治療兒科如何望診?

望而知之謂之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將察色放置於四診之首位:“善診者,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審清濁而知部分……”《靈樞·本髒篇》雲:“視其外應, 以知其內藏, 則知所病矣”。 如果臟腑、氣血、陰陽有了異常變化, 就必然會在相應部位反映出來。

由於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 尤顯使兒科望診重要性。 《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曰:“兒科自古最為難, 毫釐之差千里衍, 氣血未充難據脈, 神識未發不知言, 惟憑面色識因病, 再向三關診寒熱……”小兒發育尚未成熟, 氣血未充, 加之就診時常啼哭叫擾, 影響氣息和脈象, 難以聞診和脈診;又因精神意識發育未完善,

不能表達病情, 故主要憑醫生觀察面色來瞭解疾病的轉歸。

歷代兒科醫家均注重望診。 尤其重視望神、望形態、望面部五色、望苗竅及望指紋。 面部是十二經總匯之所, 五臟變化可從面部相應的五部、五色表現出來。 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創立五臟證治法則, 重視面部望診即面上證與目內證。 曾世榮在其《活幼口議》亦雲:“凡理嬰孩先看面部, 定氣察色最為要也。 良由內有疾而形於外, 是以本位與地位一體。 ”望診要“精觀形氣”、“細察盈虧”。 望診應注意觀察小兒面部氣色和精神狀態兩個方面。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根據五色與面部臟腑部位相互結合, 來指導疾病的診斷。 黃赤風熱, 青白主寒, 青黑為痛,

甚則痹攣。 恍白脫血, 微黑水寒, 萎黃諸虛, 顴赤勞纏。 其《幼科心法要訣》詳細分析兒科的具體情況。 如天庭部位出現了青色, 是將要發生驚風的表現;紅色是內熱證的表現;黑色則因水克火, 則可能預後不良。 太陽部位出現青色也是驚風的證候, 若青色蔓延至耳廓, 則病屬惡候, 病勢兇險。 眉下的風池和眼下的氣池部位出現了青色多為驚風;若出現了紫色, 則為嘔吐。 鼻頭出現紅色為脾胃積熱, 若出現黑色則屬重症。 左腮發紅多肝經有熱, 右腮紅赤多為肺經痰熱。 承漿部位出現青色主驚風, 現黃色主脾濕嘔吐, 現黑色多為反復抽搐之慢驚風。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還根據色澤的榮夭, 對疾病的新舊、預後作出了判斷。 根據脈色相生、相克的原理推斷疾病的預後。

可以說, 該要訣準確而詳盡地闡述了中醫望診的內容, 具有較高的指導臨床價值, 值得反復研讀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