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兒科如何望診?
望而知之謂之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將察色放置於四診之首位:“善診者,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審清濁而知部分……”《靈樞·本髒篇》雲:“視其外應, 以知其內藏, 則知所病矣”。 如果臟腑、氣血、陰陽有了異常變化, 就必然會在相應部位反映出來。
由於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 尤顯使兒科望診重要性。 《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曰:“兒科自古最為難, 毫釐之差千里衍, 氣血未充難據脈, 神識未發不知言, 惟憑面色識因病, 再向三關診寒熱……”小兒發育尚未成熟, 氣血未充, 加之就診時常啼哭叫擾, 影響氣息和脈象, 難以聞診和脈診;又因精神意識發育未完善,
歷代兒科醫家均注重望診。 尤其重視望神、望形態、望面部五色、望苗竅及望指紋。 面部是十二經總匯之所, 五臟變化可從面部相應的五部、五色表現出來。 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創立五臟證治法則, 重視面部望診即面上證與目內證。 曾世榮在其《活幼口議》亦雲:“凡理嬰孩先看面部, 定氣察色最為要也。 良由內有疾而形於外, 是以本位與地位一體。 ”望診要“精觀形氣”、“細察盈虧”。 望診應注意觀察小兒面部氣色和精神狀態兩個方面。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根據五色與面部臟腑部位相互結合, 來指導疾病的診斷。 黃赤風熱, 青白主寒, 青黑為痛,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還根據色澤的榮夭, 對疾病的新舊、預後作出了判斷。 根據脈色相生、相克的原理推斷疾病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