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夏秋之交謹防“陰暑”來襲

事實上, 這個季節晚上的氣溫往往偏低, 這樣做很容易感冒。 白天受熱晚上又突然受風寒, 也會中“陰暑”, 患者會有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夏秋之交謹防“陰暑”來襲
中暑分陽暑和陰暑。 陽暑多因在陽光下曝曬或高熱密閉環境下工作造成;陰暑是因貪涼飲冷、露宿、長期呆在低溫的空調房裡或頻繁出入空調房間等原因造成。 隨著空調的普及, 越來越多的人中暑是屬於陰暑。
按照中醫理論, 傷陰暑主要是因風、寒、濕邪侵襲機體引發, 常常在季節轉換的時候由於過度貪涼而出現, 如果過於避熱趨涼, 均可導致風、寒、濕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由於夏秋之交暑熱濕盛, 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 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 若過於避熱趨涼, 如夜間露宿室外, 或坐臥于陰寒潮濕之地, 或在樹陰下、水亭中、陽臺上乘涼時間過長, 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
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 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 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中了“陰暑”如何應付呢?
“陰暑”分3種情況, 類似感冒的“陰暑”患者可服用香薷、厚朴及白扁豆熬的湯;若症狀類似感冒並伴有嗓子疼痛, 可服用香薷、厚朴、白扁豆和銀花、連翹熬的湯;若是體內寒濕, 藿香正氣膠囊或水就可以解決問題。
妙!中暑急救“四字訣”
中暑的現場判斷程度:
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下, 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和動作不協調等症狀。 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
輕症中暑: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 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和脈搏增快等表現。

體溫往往高於正常。
重症中暑:是中暑類型中情況最嚴重的一種, 如不及時救治, 將危及生命。 重症中暑可分為三種類型: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

中暑急救“四字訣”
1、搬。 迅速將患者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 使其平躺, 用扇子或電扇為他扇風, 解開其衣領褲帶, 以利患者呼吸和散熱。
2、擦。 用冷水或稀釋的酒精幫患者擦身, 也可用冷水淋濕的毛巾或冰袋、冰塊放在患者頸部、腋窩或大腿根部腹股溝處等大動脈血管部位, 幫助患者散熱。
3、服。 感到不適時, 及時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解暑藥, 並多喝些淡鹽水, 以補充流失的體液。
4、掐。 如果患者一直昏迷不醒, 可用大拇指按壓患者的人中、合穀等穴位。 救醒後的患者, 必須在涼爽通風處靜臥休息,

如果回到炎熱的環境, 會引發比之前更嚴重的後果。
防暑小貼士:
外出時不要過度疲勞, 可以走一段路就適當休息會兒。 出門最好戴個涼帽、打把傘。 在溫度較高的室內應打開電扇, 加速空氣對流, 但不要直吹身體。 熱天出門儘量隨身攜帶降暑藥以備不時之需, 如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仁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