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姜半夏有毒嗎?

姜半夏一般是用來化痰止咳以及消腫止痛的, 如果姜半夏服用的劑量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食用的, 一般是比較安全的, 是不會引起中毒現象, 姜半夏中毒身體是會出現口咽部位出現麻木, 而且還會引起聲音嘶啞, 噁心等症狀, 一旦姜半夏中毒一定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治療, 千萬不要耽擱了。

姜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1. 用於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 其所化之痰, 以脾不化濕, 聚而成痰者為主, 為治濕痰的要藥, 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 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 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 因其性溫, 故又可用治寒痰, 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 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 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 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 用於胸脘痞悶, 胸痹, 結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 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 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

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 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 此外, 又常用於胸痹疼痛, 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 用於癭瘤瘰曆、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 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曆痰核、陰疽腫痛, 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 用治癭瘤瘰曆痰核, 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 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 調醋外敷, 有散結消腫的功效。 用治梅核氣, 可配厚樸、紫蘇等同用。

姜半夏與各類半夏的區別

生半夏, 為原藥材經揀淨雜質, 篩盡灰屑入藥的生用飲片, 悶潤後切片晾乾入藥者, 稱半夏片。 半夏生用辛烈毒甚, 不宜內服, 故處方中單寫半夏者, 都指的是經過炮製後的各種制半夏而言, 如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等。 若需用生半夏入藥時, 應特別注明。 生半夏多供外用, 舊時大多研末吹鼻, 引涎以治暈厥、小兒驚風或喉痹腫痛;近來多外敷以消癰腫、除癭瘤、療癬癢等。

法半夏,

又稱法夏、黃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 為生半夏用白礬、甘草、石灰加工炮製後入藥者。 毒性低, 化痰作用強。 法半夏燥性較和緩, 除可燥濕化痰外, 尚有調脾和胃之功, 常用於脾虛濕困、痰飲內停之證, 取其清痰化飲、理脾和胃之效。

姜半夏, 又稱姜夏、姜夏片。 為生半夏經水浸泡, 漂至口嘗僅有麻辣味, 與鮮薑、白礬同煮至透, 取出晾至六七成幹, 悶潤後切片晾乾入藥。 姜半夏毒性已減, 性偏溫燥, 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 適用於脾虛痰涎湧盛作嘔或寒痰咳逆者。

清半夏, 又稱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 為生半夏用白礬加工炮製後入藥者。 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 化痰作用增強, 宜用於體弱多痰、寒濕較輕者。

仙半夏, 又名仙露半夏。 為生半夏用甘草、五味子、青陳皮、枳殼、枳實、川芎、沉香等14味中藥煎汁浸泡, 待藥汁吸幹, 再烘乾入藥者。 仙半夏毒性降低, 理氣化痰作用增強。

青鹽半夏, 又稱鹽半夏。 為清半夏用青鹽水浸拌, 曬乾入藥者。 青鹽半夏毒性降低, 清熱化痰作用增強。 多用於治療瘰鬁痰核、梅核氣等病症,

可收消痰散結之功。

竹瀝半夏, 為清半夏用鮮竹瀝淋灑拌勻, 待竹瀝被吸盡, 曬乾入藥者。 竹瀝半夏清熱化痰止咳作用增強。 宜用於胃熱嘔吐, 或肺熱咳痰、黃稠而黏, 或痰熱內閉、中風不語等證。

蘇半夏, 又稱蘇夏。 為清半夏再經加生薑、樸硝、甘草、皂角在水中浸泡取出, 再用甘草、青鹽、黨參、川貝等進一步加工, 晾乾入藥。 蘇半夏降氣化痰平喘作用增強, 適用於脾胃不和, 夜臥不安, 或小兒食滯痰阻、咳喘嘔逆。

另外, 還有醋制半夏、膽制半夏等多個品種。 而水半夏和旱半夏是不同的兩種中藥, 不能混為一談。 水半夏性溫、味辛, 有毒, 具有止痛、行瘀、消腫、解毒之功, 用於治療頭痛、胃痛、腰痛、跌打損傷、乳癰、腫毒等, 常用量0.3~0.6g。產量大,價格低。

常用量0.3~0.6g。產量大,價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