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 氣的含義與作用

氣的含義

氣的最初含義:風氣、雲氣、水氣和呼吸之氣, 這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自然界風雲或自身呼吸的觀察和體驗。

氣的不同層次含義:最高層次的氣是宇宙萬物構成的本原之氣,

也是抽象的氣;其次是指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大氣及其變化而產生的四時之氣、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和運行於人體內的人氣。

人體之氣的含義: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 是活力極強的精微物質。 具有物質、能量和資訊傳遞仲介的多種含義。

氣的生成

人身之氣運行於人體內各處而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推動和調控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代謝, 其生成來源有天地人三方面:一是稟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之氣, 即元氣、真氣、先天之氣;二是由脾胃化生的水穀之精所化之氣, 即穀氣、後天之氣;三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 穀氣與清氣在肺中合稱宗氣,

宗氣與元氣再結合為一身之氣。

氣的分類

人體的氣, 從整體上說, 是由腎中精氣、脾胃運化而來的水穀精氣和肺吸入的清氣所組成, 在腎、脾胃、肺等的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下所生成, 並充沛於全身而無處不到。 但具體地說, 人體的氣又是多種多樣的, 由於其主要組成部分、分佈部位和功能特點的不同, 而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主要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四種。

氣的作用

1、推動作用

①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 ②推動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 ③推動血液的生成和運行, 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如果氣有所虛衰或氣的推動、激發作用減弱, 則均能影響及人體的生長、發育, 或出現早衰, 或使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減退,

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或運行遲緩, 從而引起血虛、血液運行不利和水液停滯等病理變化。

2、溫煦作用

所謂溫煦, 是說氣是人體熱量的來源。 《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 ”

①人體的體溫相對恒定, 主要靠氣的溫煦作用來維持和調節。

②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 也要在氣的溫煦作用下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③機體內的血和津液等液態物質, 也要依靠氣的溫煦, 才能維持正常的迴圈運行。 故又有“血得溫而行, 得寒而凝”等說法。 如果氣的溫煦作用失常, 則不僅可出現畏寒喜熱、四肢不溫、體溫下降、血和津液運行遲緩等虛寒之象。 還可因某些原因, 引起氣聚而不散, 氣鬱而化熱, 從而出現惡熱喜冷、發熱等實熱之象。

3、防禦作用

氣的防禦作用, 主要體現于護衛全身的肌表, 防禦外邪的入侵。 相當於人體的免疫力, 表現為抗病力、驅邪力和康復力。 故有“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的論斷。

4、固攝作用

氣的固攝作用, 主要指對於血液、津液等液態物質具有防止其無故流失的作用。 具體可表現在:

①固攝血液, 使之在脈管中循行, 防止其逸出於脈外。

②固攝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腸液等, 控制和調節其分泌排泄量, 以防止其無故流失。

③固攝腎精, 使其不妄泄而耗損。

④攝納清氣, 能維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濁之氣的正常交換。

⑤提固維繫內在臟腑器官, 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 而不致虛陷下垂。

應當指出, 氣的固攝作用與推動作用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

如氣一方面能推動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泄。 另一方面, 則氣又可固攝體內的液態物質, 防止其無故流失。 正是由於這兩個方面作用的相互協調, 構成了氣對體內液態物質的正常運行、分泌、排泄的調節和控制, 方才維持了機體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謝的正常進行。

5、氣化作用

氣化, 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 具體地說, 即是指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