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盲目囤藥可影響藥效
正值冬令進補時節, 中藥材進補是不少人養生的首選, 然而卻趕上了近年中藥材普遍漲價。 此時在中藥材購買方面不少人也有了“買漲不買跌”的心態, 一些“老藥罐子”更是擔心中藥材價格會繼續高漲下去, 因此有了囤藥的打算。 專家指出, 養生觀念深入人心是好事, 但中草藥最講究辯證論治, 切不可一哄而上。 而且長期囤藥可能會影響藥效。
中藥煲湯也需辨症
不少人習慣在冬天煲湯時加些黨參、枸杞、當歸等中藥材。 殊不知, 這樣的做法甚至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專家指出, 中藥材講究辯證論治,
冬季很多人煲湯時還喜歡放入黃芪, 這也是目前大漲的中藥材之一。 專家指出, 黃芪是補氣用的, 只有當出現氣虛症的時候才適合用黃芪來補。 如果有陰虛、濕熱、痰濕者用了黃芪, 反而會把熱關在體內。
中藥進補勿追逐名貴
有些人進補時專挑冬蟲夏草、人參等名貴藥物。 專家指出, 每種進補品都有適應證, 應以實用有效為滋補原則,
有些人還喜歡服用三七、天麻等, 但在乾燥的北方地區長期食用這類藥材不太適合。 而且三七性溫味甘, 血虛或血熱出血者要禁用。 天麻也不是人人適宜, 津液衰少、血虛或陰虛者要慎用天麻。 此外, 有的人服用天麻後會出現頭暈、噁心、胸悶、皮膚丘疹等過敏症狀。
專家強調, 進補通常適宜於身體虛弱, 但無明顯器質性疾病的人。 一種補品不是對所有人都有作用, 最好諮詢醫生後, 根據個人體質、臟腑虛損的不同, 選擇功效恰當的補品。
囤藥影響藥物療效
“早知道漲得那麼多, 我就多買點放家裡了”, 記者在採訪中聽到不少人這樣抱怨。
中藥材多為散賣, 但中藥材也有有效期, 而且保存時間不宜過長, 否則很可能因為保存不當導致藥性變化, 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中草藥存放最好在20℃以下, 最高不能超過40℃。 含油類的藥物如杏仁、桃仁等, 濕度要保持在12%-13%左右, 否則可能影響藥效。 枸杞容易生蟲子, 瓜蔞容易發黴, 保存時要保持乾燥。
專家強調, 中藥使用重在隨時調整, 人的病情隨時有變化, 因此很可能每天每週所開的中藥方都會不同, 長期囤藥不利於對症施治。
此外, 專家指出, 目前中藥材漲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然災害和遊資炒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