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小心胸痛
雖然已過立秋, 中央氣象臺還不斷有高溫天氣的預報, 許多地方仍炎熱潮濕。 使人們懷疑, 這是到了秋天了嗎?我們所說的“秋季”, 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幾個節氣。 入秋後雨水日漸減少, 空氣濕度逐漸降至低於人們生活所需限度(相對濕度70%)以下, 因而天氣會逐漸乾燥, 草木漸枯, 人也感到乾燥。
燥是秋的主氣, 屬邪, 其引起的疾病有溫燥(初秋)和涼燥(深秋)。 初秋仍有高溫, 加上天晴少雨, 氣候乾燥, 此時感染到的燥邪為溫燥, 主要傷陰, 即損害人體的津液。 症狀是皮膚乾燥、眼乾裂、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小便赤黃、大便幹結、口鼻咽幹、胸痛乾咳少痰、痰中帶血絲,
中醫謂中暑為“傷暑”, 有陰、陽之分, “動而得之者為陽暑”, 是烈日下勞作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的, 而“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 即所謂“靜而得之者為陰暑”。 由於暑熱濕盛, 人們毛孔開張, 腠理疏鬆, 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 若過於避熱趨涼, 如夜間露宿室外, 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 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
傷陰暑會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 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 尤應加強防護, 不可過於避熱貪涼, 避免寒濕侵襲而引發“陰暑”。 飲食上要多飲水, 每天至少飲1000ml以上;常喝稀飯、淡茶、菜湯、豆漿、果汁等;每天吃1~2個梨(雪梨或沙梨)、西瓜、香蕉、山竹等涼性水果;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 如蘿蔔、茅根、荸薺、番茄、豆腐、菱角、蓮藕、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