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驗證 中醫灸臍能長壽?

“臍”是什麼?
臍, 俗稱肚臍眼。 以現代醫學的觀點看, “臍”只是初生兒臍帶脫落後遺留下的一個瘢痕組織;但中醫認為, 臍中是一個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 名叫“神闕”。 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 經氣之匯海, 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 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 通過刺激或施藥于神闕穴, 便有調整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 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
“灸臍”的作用
有趣的是, 有科學家用“黃金律”來測量人體, 結果驚奇地發現:從肚臍到腳的長度, 與肚臍到頭頂長度的比值, 恰好等於0.618, 就是說, 肚臍正位於人體的“黃金分割點”上。

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 0.168在養生中起重要作用, 所以“黃金分割點”應是調整人體功能的最佳作用點。 實驗研究也證明:通過藥熨、艾灸等刺激, 有助於調節人體神經系統及內分泌活動, 尤其是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從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之作用。
一般來說, 灸臍注意事項有三:第一, 臍部有損傷、炎症者及孕婦禁用;第二, 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第三, 艾灸不可離臍部太近, 否則易燙傷。

常用艾灸臍兩法
第一法:艾炷直接灸。 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釐米左右)施灸, 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 每次灸15~30分鐘, 每日1次, 連灸10次為1療程。 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 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 因體質素虛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較好。


第二法:神闕隔薑灸。 把姜片上穿刺數孔, 覆蓋於臍上, 點燃艾炷在薑片中啄灸, 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度。 每次灸15~20分鐘, 隔日1次, 每月灸10次, 冬至開始灸最好。 此法對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諸症有預防作用。

趣聞透天機
明·都穆的《都公談纂》記載有這樣一件趣聞:永樂年間, 嘉興人金晟任刑部主事。 一次討賊中, 官府捕到強盜多人。 令金感到驚奇的是:強盜的頭目竟是一位“年百八二十五歲“的壽星, 此人看上去卻毫無老態, 而“面如童子”。 金初不信, 於是擬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調查取證, 結果無誤。 金於是親審該盜首, “問其以致壽之故”。 犯人說:少時居荊山(今屬湖南)時, 聽一異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臍,

令人多壽。 於是自己長期操行此術, “遂知至此耳。 ”
類似的記載也見於其它古代醫書中。 如宋代《針灸資生經》載:“有人年老, 面顏如童子者, 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 ”《清太醫院選方》中載有一名為“毓麟固本膏”的貼臍方, 傳說慈禧太后曾以此膏攤貼來治療腸胃功能失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