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古人消暑冰雪在心做足細節

三伏天要來了, 俗話說“冬養三九, 夏養三伏”。 古人度夏強調“調息靜心”, 同時在衣食住行諸方面也有相應的養生招數。

調息靜心, 冰雪在心

南宋詩人陸游深諳“調息靜心”其道, 一到夏天他就會靜坐修身, 以靜消除燥熱。 元代著名養生家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稱, 夏季“宜調息靜心, 常如冰雪在心, 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 更生熱矣。 ”此外,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著述“六月行之”養生之法:“可大坐, 伸一腳, 以兩手向前反掣三五度。 又跪坐, 以兩手據地回視, 用力作虎視, 各三五度, 能去脾家積聚風邪毒氣,

又能消食。 ”

夏不敞胸, 熱不涼背

古人主張大熱天不能穿得太多太厚, 但又不能不穿, 衣服也要勤換。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孫真人衛生歌》稱:“夏月汗多宜換著。 ”另外, 他在《千金要方》認為, “濕衣及汗衣, 皆不可久著, 令人發瘡及風瘙”。 古代有一種叫“羞袒”的夏裝, 它前擋胸, 後擋背, 在透氣、吸汗的同時, 還可最大限度地散出熱量, 減少出汗, 避免“汗多亡陽”。 古人的這些觀點強調夏天需著衣保住身體的陽氣。

省苦增辛, 以養肺氣

在飲食方面, 古人主張夏天飲食應偏向酸辛。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表示, 夏天飲食宜“省苦增辛, 以養肺氣”。 古人還認為三伏天不宜多食太冷之物。 孫思邈在《攝生枕中方》裡解釋, 有人一到秋天容易生病, “皆由涉夏取冷太過,

飲食不節故也”, 這也是強調夏食不能貪涼。

夏不露宿, 坐不當風

古人主張, “夏不露宿, 坐不當風”。 東晉陶淵明在夏天就很會睡覺, 《四時幽賞錄》記載:“陶潛于夏日, 高臥北窗之下, 清風颯至。 ”明戴羲《養餘月令》稱, 夏天“勿極熱, 勿大汗, 勿暴露星宿”, 否則“皆成惡疾”。 此外古人還提出夏日“午睡”的重要, 清曹慈山《養生隨筆》稱:“每日時至午, 陽氣漸消, 少息所以養陽。 ”宋代文豪蘇東坡對於苦夏養生有“無事以當貴, 早寐以當富, 安步以當車, 晚食以當肉”的訣竅, 意思是盛夏裡人們應該少思慮, 保證充足的睡眠, 行動緩慢不要過於劇烈, 同時注意節制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