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原則讓你的腸胃在秋天也滋潤
秋季, 如果大量進食補品, 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 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 使長期處於虛弱狀態的胃腸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補品, 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因此, 秋季飲食, 先調脾胃後滋補才是正理!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 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 氣溫通常較高, 空氣濕度也較大。 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 調理脾胃須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 不妨多吃一點綠豆、扁豆、薏米等, 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其次, 調理脾胃還要因人而異。 具體而言, 以下三類人要格外注意:
第一, 脾虛患者
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 這類朋友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 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 因此, 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 療效更佳。
第二,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 日久易化熱生火, 積熱於腸胃, 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 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 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 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第三, 老年人及兒童
由於消化能力較弱, 胃中常有積滯宿食, 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後腹脹。 因此, 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 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蔔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除了陽虛體質者外, 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 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附片等, 否則極易加重秋燥。
古代醫學家認為, 秋季, 草木零落, 氣清風寒, 節約生冷, 以防疾病, 此時宜進補養之物以生氣。 如果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 人們若不注意養生保健, 身體就容易患病, 使舊病復發, 因此, 秋季養生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健康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 年老胃弱者, 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 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此外, 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 少吃辛辣刺激食品,
2、調理脾胃
立秋之後應儘量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 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 夏秋之交, 調理脾胃應側重於清熱、健脾, 少食多餐, 多吃熟、溫軟開胃, 易消化食物。 少吃辛辣刺激油膩類食物, 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 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3、預防秋乏
俗語說的好“春困秋乏”。 秋乏, 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 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 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 但要注意循序漸進;保持充足的睡眠, 亦可防秋乏。
4、預防秋燥
秋天雨水較少, 天氣乾爽, 人體容易虛火上延出現“秋燥”, 中醫認為, 燥易傷肺,
5、預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 預防感冒, 首先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 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內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 一般在25℃~27℃最好。 秋季是疾病的高發期, 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6、早起早睡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 早起以舒達陽氣。 近代研究表明, 秋天適當早起, 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鐘, 舒展活動一下全身, 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7、加強鍛煉
秋天氣候漸冷, 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 有意讓機體凍一凍, 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 這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 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 尤其應重視耐寒鍛煉, 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 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8、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疫患, 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 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 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 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 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因此, 入秋之後應少食瓜果, 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9、適時進補
常言道:“秋季進補, 冬令打虎”, 但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
10、注意養陰
秋季天氣乾燥, 秋季養生要注意養陰。 秋天養陰, 第一, 要多喝水, 以補充夏季丟失的水分。 第二, 多接地氣, 秋季我們要多走進大自然的懷抱, 漫步田野、公園, 這都有助於養陰。 第三, 避免大汗淋漓。 汗出過多會損人體之“陰”, 因此, 秋季鍛煉要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