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健康“秋凍”有學問

“春捂秋凍”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養生方法。 “秋凍”是指秋天有意識進行耐寒鍛煉, 可提高肌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應以“略感涼意, 但不覺寒冷”為原則。 要想“凍”出健康, 還有學問。

三秋“凍”不同

初秋暑熱未消, “凍凍”無妨, 無須加衣。 仲秋氣溫下降, 雖涼卻不甚寒, 穿衣應有所控制, 有意識“凍一凍”, 以免身熱汗出, 傷陰耗氣。 晚秋溫差增加, 特別是秋冬交接之時, 常有強冷空氣侵襲, 若再一味強求“秋凍”, 就會適得其反。

南方秋涼遲, 溫差變化不大, 可適當延長“秋凍”時間。 北方溫差大, 勿盲目“凍”, 以防感受風寒。

有些部位不能“凍”

肚臍:肚臍皮下沒有脂肪, 緊鄰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 對外部刺激敏感, 易被寒邪侵襲。 一旦受涼, 腹痛腹瀉在所難免;若長期受涼, 泌尿系統疾病也容易找上門來。 女性長期腹部受寒, 易導致宮寒、痛經等病症, 甚至造成不孕。

頭:“白露”後外出時最好戴帽子, 洗頭用比平時熱的水, 額頭上滲汗時不見風。 頭為人體“諸陽之會”, 如果受寒, 體內陽氣會散失大部。

腳:人鞋襪應穿稍厚一點, 寬鬆、舒適、吸汗的。 如果在室外淋了雨, 回家後用熱水泡泡腳。

關節:關節受涼會導致關節周圍血液迴圈變差, 由於關節局部毛細血管和組織發生了變化產生炎性物質, 使神經末梢受壓迫而產生酸痛感或患上關節炎。

此外,

小兒及老年人慎“秋凍”。 兒童稚陰稚陽之體, 調節能力較差, 遇寒冷刺激, 易誘發疾病。 老人陰陽俱衰, 全身抵抗力下降, 禦寒能力減弱, 寒冷刺激可導致支氣管和血管痙攣收縮, 易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舊病復發, 甚至冠心病患者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 高血壓病人發生中風。 糖尿病人、心腦血管病患者、慢性腎臟病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及風濕、類風濕疾病患者不適合“秋凍”。

外“凍”內“不凍”

“秋凍”是指讓皮膚接受外界氣溫“捶打”與“鍛煉”。 內臟不能凍。 愛吃冷面、瓜果、冷飲的人入秋後要節制, 否則會讓本來就處於虛冷狀態下的脾胃苦不堪言。 運動後渾身是汗, 如不及時更換衣服或擦去汗水, 易導致寒氣經毛孔入內,

形成肩周炎、肩頸酸痛、關節炎等。 冷水浴鍛煉須從夏末開始, 中秋後就不要突然進行。

皮膚溫度過低將影響血行通暢, 血行不暢會手腳冰涼, 面部易長斑。 女人容貌要水潤通透, 就要求體內氣血通暢。 秋天穿著太少, 身體血液容易瘀滯, 長期如此, 臉上就會長斑, 臉色也不好看。

天氣轉涼, 腰肌勞損、韌帶損傷、關節炎、外傷等骨科疾病的症狀會加重, 痛症會變得明顯並出現一些症狀。 有舊傷或一到天涼就關節有痛感的人不適合穿裙裝。

當戶外早晚氣溫降低到10℃左右時, 應該結束“秋凍”, 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 還容易惹病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