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小兒中藥用量

我們都知道兒童的身體抵抗力是比較脆弱的, 很容易會受到疾病的影響, 而出現疾病的時候, 我們應該要選擇正確的方法進行治療, 而治療疾病可以采用中藥治療, 但是要注意中藥的用量, 針對小兒的中藥用量要減半, 這需要大家選擇有經驗的醫生開藥方才比較安全, 而且要注意每種藥材的用量與搭配。

「中藥用量」

小兒中藥用量, 與成人有別, 在臨床處方用量時, 不能簡單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兒, 必須隨年齡大小、個體差異、病情輕重等方面, 采用合理的用量。 由于小兒用藥一般均中病即止, 用藥時間較短, 加上給服時藥物多有浪費, 所以小兒中藥用量按年齡較成人相對較大, 尤其是益氣健脾、養陰補血、消食和中一類藥性平和的中藥, 更是如此。 但對辛熱、苦寒、攻代及藥性較猛烈的藥物, 在使用時對其用量必須嚴格按比例用量。 為方便臨床上計算方便,

可按成人中藥一般用量為準, 進行折算:如新生兒用成人量的1/6, 嬰兒為成人量的1/3~1/2, 幼兒及幼童為成人量的2/3, 學齡期兒童用成人量。 成人一般用量, 但決非最大用量, 更不是醫生的個人經驗用量, 如黃芪、太子參、白術等為9克, 麻黃、細辛等為3克等。 以黃芪為例, 成人用9克, 新生兒在處方中用1.5克, 嬰兒用3~4.5克, 幼兒及幼童用6~9克, 學齡期兒童用9克。

在具體計算用量時, 還須注意幾點:

1.疾病輕重不同, 用量應有所變化 以上比例用量用于門診和病情不十分危重的病例。 若重急病兒, 中藥用量可隨病情需要, 增大用量, 如治暑溫證(流行性乙型腦炎), 高熱、昏迷、抽搐, 對清熱解毒的中藥如生石膏、板藍根、紫草、連翹等, 均需用大劑量才能奏效, 此時可能超過成人劑量, 但對挽救生命會起到重要作用。

2.處方中藥味多少不同, 用量也有一定變化藥味特別少的處方, 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藥, 用量可稍為增大。 如補虛用的處方, 僅用太子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味, 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產的新生兒,

機體功能較低, 常用單味別直參3~4.5克煎服, 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 若藥味較多的處方, 主藥不減, 輔助藥可適當減小。

3.嚴格控制藥性猛烈中藥用量 有兩類中藥要嚴格控制用量。 一類是藥性偏熱、偏寒, 或有引起吐瀉作用的藥物, 除了要慎用外, 一旦進入處方, 原則上按上列比例用量, 但要加強觀察, 中病即止。 另一類是劇藥和有毒的中藥, 這類藥物有專門的管理和使用要求, 必須嚴格執行, 小兒應避免使用, 特殊病例需應用時, 也應從最小量開始, 視病情變化再考慮適當增加, 一旦病勢已減, 即應停止。

4.草藥用量可以偏大 草藥用量, 在1歲以內嬰兒應謹慎, 一般用成人常用量的1/3~工/2, 如蒲公英、鴨跖草成人用30克, 嬰兒用9~15克;1~3歲幼兒, 一般用成人的1/2~2/3量;3歲以上兒童, 可用成人常用量。

5其他中藥劑型可按比例用量 丸劑、片劑、散劑, 也可按上述比例用量, 但要注意藥性是否猛烈, 還應視具體藥物對小兒的作用和影響而定。 如果中成藥有具體的用法說明, 那末可按說明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