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茯苓抗腫瘤效果獲實驗證實 常吃可健脾安神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多寄生在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 形狀像甘薯, 外皮黑褐色, 裡面白色或粉紅色。 產于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對茯苓這一藥用真菌的開發利用歷史悠久。 遠在兩千多年前《淮南子》中就有“千年之松, 下有茯苓”的描述;《神農本草經》也早已把它列為上品藥材,並說“久服安魂養神, 不饑延年”。 蘇東坡在《東坡雜記》中就談到了茯苓粉的提取方法和服法。 杜甫寫有“寄語楊員外, 山寒少茯苓”的詩句。 唐吳融《病中宜茯苓寄李諫議》:“千年茯菟帶龍麟, 太華峰頭得最珍。 金鼎曉煎雲祥粉,

玉甌寒貯露含津。 ”黃庭堅《鷓鴣天》:“湯泛冰瓷一坐春, 長松林下得靈根。 吉祥老子親拈出, 個個教成百歲人。 ”據清宮文獻記載:慈禧太后常服茯苓餅, 並常以此賞賜大臣。 於是茯苓餅越做越精細, 成了清王朝末期的名點, 流傳至今不衰。

茯苓的藥用價值:

茯苓性味甘淡, 藥性和緩, 既能養心健脾, 又能利水滲濕, 寧心安神。 由於其性質平和, 補而不峻, 利而不猛, 既能扶正, 又能祛邪, 故歷來為人們所喜食。 《藥性論》:“開胃, 止嘔逆, 善安心神。 主肺痿痰壅。 治小兒驚癇, 心腹脹滿, 婦人熱淋。 ”


茯苓的主要化學成分:多糖類(β-茯苓多糖)、三萜類、麥角甾醇、膽鹼、腺嘌呤、氨基酸、卵磷脂等。 近代實驗證明, 茯苓可以明顯降低小鼠的自發活動;對鎮靜麻醉藥有明顯的協同作用;茯苓多糖可以增強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

並能促進小鼠體液免疫機能, 可使胸腺、淋巴結、末梢血液中白細胞數量增多。 茯苓的抗腫瘤作用已被得到證實。 茯苓多糖與抗癌化療藥物合用防治腫瘤, 可以減輕化療藥的毒性, 抑瘤率可達61%~100%。 茯苓的提取物及複方製劑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四百味歌括》雲:“茯苓味淡, 滲濕利竅, 白化痰涎, 赤通水道。 ”為華佗所遺方五皮飲中的主藥。 它的利尿功能, 主要是促進鈉、氯、鉀等電解質的排出, 抑制腎小管重吸收的結果。 茯苓還有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 治療心絞痛時, 在寬胸、通陽、活血、開竅劑中, 加入茯神木15~30克, 有時可收到止痛效果。

醫家利用茯苓的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雙重性,

在設計藥物處方或製成中成藥時, 很多都將茯苓選入配伍。 如六味地黃丸、八仙長壽丸、十全大補膏、七寶美髯丹、參苓白術散、逍遙散、朱雀丸、茯菟丸等都配有茯苓。

茯苓的食用方法:

1、當歸茯苓燉雞湯:當歸50克, 茯苓20克, 烏雞一隻, 生薑一塊, 水適量, 文火共燉, 至肉爛湯濃時, 調味裝盤即可食用。 具有益氣健脾, 寧心安神的作用。

2、蓮子茯苓糕:茯苓、蓮子、麥冬各等份, 茯苓、蓮子、麥冬共研細末, 加入白糖、桂花適量拌勻, 用水和麵蒸糕食用。 功效:甯心健脾, 適宜于因心陰不足, 脾氣虛弱而引起的乾渴、心悸、少食、神疲者。

3、栗子茯苓粥:茯苓15克, 栗子10枚, 糯米30克 , 將茯苓洗淨入鍋, 加冷水, 用小火煎半小時, 棄渣留湯, 加入栗子肉、糯米,

再煮成粥食用。 功效:健脾益腎, 利濕止瀉, 適宜於小便不利、慢性腎炎者。

4、山藥茯苓肚:豬肚1只, 茯苓100克, 淮山藥100克 , 將豬肚洗淨, 茯苓、淮山藥裝入豬肚內, 淋上黃酒2匙, 撒細鹽適量, 紮緊口, 入鍋內加水慢燉至肚子酥爛;將豬肚撈出剖開, 倒出茯苓、山藥, 冷卻後烘乾, 研末裝瓶, 每次服6~10克, 日服3次, 溫開水送服。 取豬肚切片, 適當調味後食用。 功效:補腎益胃, 健脾滲濕, 適宜于糖尿病患者

5、荷葉茯苓粥:荷葉1張(幹鮮均可), 茯苓50克, 粳米100克。 先將荷葉煎湯後去渣, 再加入茯苓、粳米煮成粥, 分早晚兩次食用。 對感受暑熱所致的腦漲、胸悶、小便黃、濕熱瀉痢有較好的療效, 對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神經衰弱都有一定的療效。

6、消食健胃心苓粥:桂心2克, 茯苓10克,

桑白皮3克, 粳米100克。 先煎茯苓、桂心、桑白皮, 濾渣取汁, 與粳米同煮成粥。 每日1劑, 作早餐食之。 主治飲食停蓄胃脘、上逆犯胃胸滿、咳逆、欲嘔、飲食不下等症。

7、祛濕解乏芡苓粥:芡實、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白扁豆、黨參、白術各6克, 加水適量, 同煎40分鐘後撈出黨參和白術藥渣, 再加入洗淨粳米150克, 繼續煮至米爛粥稠, 即可分次調糖食用, 連吃數日。 主治體虛乏力、虛腫、泄瀉等症。

8、茯苓雞肉餛飩:茯苓50克, 雞肉適量, 麵粉200克。 茯苓研為細末, 與麵粉加水揉成麵團, 雞肉剁細, 加生薑、胡椒、鹽做餡, 包成餛飩,煮食。 源於《奉親養老書》。 本方以茯苓補脾利濕, 雞肉補脾益氣, 薑、椒開胃下氣。 用於脾胃虛弱, 嘔逆少食, 消化不良。

9、茯苓麥冬粥:茯苓、麥冬各15克, 粟米100克。 粟米加水煮粥;二藥水煎取濃汁,

待米半熟時加入, 一同煮熟食。 源于《聖惠方》。 本方以茯苓寧心安神, 麥冬養陰清心, 粟米除煩熱。 用於心陰不足, 心胸煩熱, 驚悸失眠, 口乾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