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舌苔怎樣去除最快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主, 舌像是中醫診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通過觀察舌像可以知道病人的疾病所在。 我們平時吃東西可能會掛在舌頭上, 導致舌苔變色, 變厚, 這是正常的現象, 但是一方面會影響美觀, 另一方面會影響醫生的診治。 有一些人也習慣早上起來刮一刮舌苔, 那麼有哪些方法呢?

舌苔厚膩臨床十分常見, 一般來說, 舌苔是胃氣(消化能力與狀態)外在表現, 是我們可以看到的脾胃功能。 舌苔(胃氣)變化常見有幾種:正常人為淡紅舌薄白苔。 從舌苔多少看有:①舌苔厚。 ②舌苔少。 ③花剝苔等。 舌苔厚又分:①厚膩②厚不膩。 舌苔膩分:色黃色白。 一般來說, 舌苔厚多是脾胃運化能力小於患者所吃食物需要的消化能力。 並且目前脾胃運化能力還沒有受到明顯的損傷。

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舌苔厚。 (不膩, 色不黃)。

此階段實質是脾胃運化不過來。 包括⑴脾胃本身虛弱,

即便正常進食也運化無權。 ⑵還包括脾胃本身不虛弱, 由於飲食過度造成的相對運化無權。

脾胃運化無權在此階段的結果是:造成濕邪的產生與堆積。

從西醫角度看, 則是胃腸道消化能力不能充分完成消化過程。 包括胃腸蠕動力, 腸道內細菌分解合成能力等。

前一種需要健脾和胃為主, 適當利濕, 使之達到正常的運化水準。 後一種則需要減少飲食量, 減輕脾胃負擔, 也可用藥物增加脾胃運化能力。

方藥:

①脾胃虛弱為輔, 濕邪為主的。 (注意:這裡是主輔)

參苓白術散為代表方加減。

方藥:生白術10克, 太子參10克, 陳皮10克, 生山藥10克, 生薏米15克, 芡實12克, 熟大黃6克, 茯苓12克, 蓮子12克。 砂仁6克, 炒梔子6克。 以大便微稀為度, 適度調整大黃, 薏米的用量。 每日一副, 日服兩次。

②脾胃虛弱為主, 濕邪為輔的。

可用健脾丸加減。

方藥:茯苓12克, 白術12克, 陳皮10克, 炙甘草10克, 黨參12克, 柴胡10克, 山藥10克, 炒扁豆25克, 焦三仙各12克, 紫蘇梗12克, 黃連6克。 每日一副, 日服兩次。 此方大便可稍稀。

第二階段:舌苔厚膩。 (色不黃)

此階段主要是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下降, 產生的濕邪也明顯增多。 減少食量已經不能使之恢復, 只有通過藥物祛除濕邪, 打破脾胃運化無權的惡性循環。 此時的脾胃只有絕對虛弱, 濕邪已成為主要矛盾。

西醫來說, 胃腸蠕動可能有相應改變, 但主要是腸道內細菌,

分解, 合成能力明顯下降, 需要在治療時充分考慮腸道內細菌的活力, 數量等問題。 (增加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此階段需分兩步治療:⑴排出(除)濕邪。 通過利濕方法(利小便, 通大便等)⑵健脾利濕同時進行, 根據濕邪減少逐步增加健脾藥物, 同時不能忽略行氣藥的使用。 ⑶這一步實際是第二步的延續, 主要是使藥方成為腸道內細菌培養基(健脾和胃), 使其充分繁殖, 成長。 此時要嚴格要求患者飲食合理, 避免因為飲食給脾胃增加負擔。

方藥:多以利濕為主。

生薏苡仁25克, 茯苓12克, 生白術12克, 熟大黃6克, 苦杏仁10克, 草豆蔻10克, 半夏10克, 車前草15克, 枳實10克, 陳皮12克, 蓮子10克, 木香10克, 厚樸10克, 藿香12克。

逐步加入太子參10克, 焦三仙30克, 桔梗10克, 白術10克, 山藥12克。

第三階段:舌苔厚膩而黃。

此時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 濕邪進一步增多, 並且化生熱象。 (多有其他細菌增殖), 如幽門螺桿菌, 大腸桿菌過多等。 治療上在第二階段治療的基礎上, 要增加清熱利濕藥物。

方藥:黃連10克, 梔子10克, 黃柏10克, 蒲公英18克, 黛蛤散10克等。

待舌苔轉黃為白, 便可逐步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