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肺重在養陰
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 天氣由熱轉寒, 為“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 而人體的生理活動, 也隨著“夏長”到“秋收”而相應發生改變。
因此, 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 也就是說, 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 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秋冬養陰”, 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 從而為來年陽氣生髮打基礎, 不應耗精而傷陰氣。 故秋季養肺重在養陰。
秋季養生可遵循益肺氣、滋腎陰、養肝血、潤腸燥的原則。 另外, 在養肺的同時也要注意養脾、養肝。
養肺先要寧心神
養肺首先要心情舒暢,
起居有度適秋涼
秋季天高氣爽, 應早臥早起, 這樣有益於“秋收”。 進入深秋以後, 天氣變化無常, 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 十裡不同天”的情況。 因而著衣要隨天氣變化而增減, 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 易受涼感冒。 睡覺要護住胸背, 因為五臟的腧穴都彙集於背部, 如果邪風侵入, 容易中風。
秋補宜滋陰潤燥
中國民間自古就有“貼秋膘”的習俗, 每至立秋, 家家戶戶就開始“食肉進補”。 對此, 在飲食調養方面, 要按照《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 也就是說, 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 以防秋燥傷陰。 可食用銀耳、甘蔗、燕窩、阿膠、梨、芝麻、藕、菠菜、烏骨雞、豬肺、豆漿、鴨蛋、蜂蜜等。 若是脾胃功能低下, 時常脘腹脹滿、大便泄瀉, 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藥膳, 因為它們性偏涼, 應先調理脾胃功能, 在脾胃功能恢復後, 再少吃一點滋陰食品和藥膳。
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 但注意不能超量運動, 且儘量減少劇烈運動, 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專案。
飲食應少辛增酸
秋季飲食還要注意“少辛增酸”。
目前南方不少地區仍然是濕熱天氣, 導致人體脾胃內虛, 抵抗力下降。 這時如果吃些性溫的食物, 尤其是粳米或糯米, 對健脾胃、補中氣均有極好的功效。 藥典古籍, 如《本草經疏》、《隨息居飲食譜》及《金匱要略》等, 均對此論有記載, 並且對其功效讚譽有加。
飲食平衡防秋燥
傳統養生文化認為:以形補形, 以物補物。 就是吃什麼補什麼。 那麼秋季就應吃肺補肺, 但肺的功能太強, 就很容易傷肝。 再加上秋季本身就是肺的當令季節, 如果再過補, 身體的平衡就會被破壞。
《飲膳正要》說:“秋氣燥, 宜食麻以潤其燥, 禁寒飲。 ”為緩解“秋燥”, 飲食方面應以滋陰潤肺為宜。 更有人主張入秋應當食用糯米阿膠粥(阿膠搭配糯米)以滋陰潤燥。
總之, 秋季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阿膠、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較溫和的食物, 以益胃生津, 儘量少吃生冷的食物, 少吃動物內臟。
靜坐吐納利身心
在此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秋季吐納健身法。 首先, 清晨洗漱後, 在室內閉目靜坐, 牙齒閉合36次, 再用舌在口中攪動,
還可將兩手搓熱, 敷在眼部3秒, 反復做8次。 堅持此功, 不僅可以明目, 且對肝、肺、心都有益處。
經絡養生與於運動養生的核心是相同的。 但經絡養生的目的在於保持經絡的通暢, 糾正臟腑經絡功能的失衡, 長期堅持, 必有益處。
具體做法:將腳浸入溫水中9分鐘;之後, 按太淵穴、膻中穴各36次;最後, 作6次深呼吸、6次漱津吞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