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立秋勿貪涼 飲食切記少辛多酸

立秋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是秋季6個節氣中的第1個, 在每年西曆8月7日前後, 太陽黃經135°, 鬥指申位(西南方向)。 立也, 始也, 立秋標誌著從這一天開始, 將進入秋天, 所以叫立秋。

從立秋開始, 早晚雖然開始有涼意, 但中午依然很熱。 所以立秋後依然要注意避熱納涼, 早睡早起。

《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 ”中醫講究“天人相應”, 立秋後, 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 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 專家提醒, 秋季養生, 凡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精神情志, 皆以“養”和“收”為原則:起居宜“早睡早起”, 飲食需“少辛多酸”, 鍛煉宜輕鬆平緩, 精神需安神養氣。

夏秋之交病候有哪些特點?

立秋到秋分之間, 屬於“入地戶”, 氣化由陽入陰, 天氣漸涼, 熱漸退晝漸短, 夜漸長氣候由熱轉涼, 大地逐漸轉為收藏。 所以, 從立秋起, 要開始養陽。

第一, 人體氣血也開始逐漸內收, 表現為呼吸、心跳逐漸變慢一些,

新陳代謝也開始減慢, 以適應與自然相應, 髒氣開始內藏的需要。 所以從立秋起, 要開始養收。

第二, 夏秋之交, 天氣忽冷忽熱, 燥濕不調, 寒溫難定, 陰陽氣交不穩定, 容易得病, 所以就要養好生。

第三, 養生原則早臥早起、多做深呼吸, 多吃潤肺生津之品。

飲食調養:“少辛多酸”慎進補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 也是陽氣漸收, 陰氣漸長, 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 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 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原則, 立秋時節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 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 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 以補充夏季的消耗, 但不能“亂補”。

在立秋過後, 很多“苦夏”、在夏天裡食欲比較差的人, 食欲逐漸好轉, 因此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一些老人更講究主動貼秋膘。 不過專家提醒人們, 不要急著貼秋膘。 因為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 還沒有調理過來, 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 會增加腸胃負擔,

影響胃腸功能。 因此吃肉要適當, 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後, 再多增加肉食。 那些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風等疾病的人, 不宜攝入肉食太多。

立秋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 儘量少吃蔥、薑、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 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肝。 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 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另能調理脾胃功能, 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與肉食相比, 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 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 中醫養生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

粥利於健脾, 可助脾胃滋陰, 平衡健旺的陽氣。

立秋之後還要謹記“秋瓜壞肚”。 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 都不能任意多吃, 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 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 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 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 勢必更助濕邪, 損傷脾陽, 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 空氣中缺少水分, 人體同樣缺少水分。 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 晚晚蜜湯。 ”白天喝點鹽水, 晚上則喝蜜水, 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 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