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別把你的職業病帶回家
職業也是生活的一個方面, 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兩者獨立的話, 就會對兩者都造成不便。 在工作的時候像在家一樣隨便, 老闆會覺得你不夠專業;在生活中像工作一樣嚴謹, 朋友會覺得你不可接近。 如果你還習慣對著家人說冷冰冰的“請”字的話, 相信不止你的家裡人, 就連你自己都會覺得彆扭和難受。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當你在日常生活當中, 都喜歡使用溝通、意向、定位、互動、願景等辭令, 還時不時來幾句英語。 那麼我們很遺憾的告訴你:你已經擁有了白領腔!
白領腔 不要帶到生活中去
為什麼流行白領腔?為什麼白領腔走進生活卻讓人不舒服?專家告訴你,
資深諮詢師總結出“白領腔”外泄的三大典型動機。
“自卑型”白領腔
通俗個案:陸楠大專畢業後, 在一家小型物流公司擔任文員。 想著身邊的朋友整天出入的都是高級寫字樓, 陸楠頓覺自己的渺小和黯淡。 不知從何時開始, 她說話時收起了人見人愛的小酒窩, 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成熟的職業姿態, 舉手投足間總把“理念、定位、意向、拓展”這樣的詞語掛在嘴邊, 連向老公請教電腦操作都是一句“不好意思, 你能再把剛才的步驟重新演示一遍嗎?”全家暈倒。
專家把脈:目前, 還是有很多人對於“白領”的職業盲目地心存嚮往。 在他們的概念中,
“模式型”白領腔
通俗個案“喂!您好, 我是××公關公司第3業務部的沈靜宜, 請問閣下是哪位?”每天, 像這樣開頭的電話, 沈靜宜都要接二三十個。 只要手機上顯示的是陌生號碼, 她幾乎都是聲線甜美地如此應答。 只有當你聽到她的下一句是“是你小子, 最近死哪兒去了!”那可能才是她的本色特徵。
專家把脈:一部分被職業角色“異化”而不能還原回真實生活的人, 會將日常的商務用語直接照搬過來,
“炫耀型”白領腔
通俗個案:時值午夜, 在KTV熱鬧了一個晚上的同學聚會終於要曲終人散了, 大夥兒在停車場互相道別, 準備各自打道回府。 謝暉決定抓緊最後一次機會展現他在跨國公司擔任要職的與眾不同, 於是彬彬有禮地說:“各位晚安了, 我們隨後再聯絡。 晚些時候, 我會將照片公佈在校友錄上, 煩請各位留心。 ”一句話果然賺足眼球, 但隨後就有人捶著他的肩膀笑駡道:“你這傢伙還會不會說人話了?”
專家把脈:與主持界的“港臺腔”一樣, 此時的“白領腔”是一場有預謀的外泄。 職場中, 也有人期望通過語言方式來炫耀自身的優越感, 提升形象, 引人關注。 短時間內的確會收到這種效果, 但是從長遠而言, 過分標榜職業身份, 會逐漸使人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變得單一而匱乏, 同時也將備嘗空虛和孤獨。
破解有道:將真實的自我帶回生活
要領 將自己看成普通人
職業角色的高低不是一個人社會意義的全部, 摒棄掉那些不成熟的表現心態, 踏踏實實活著的人才能獲得最平靜滿足的幸福。
要領2 敢於“變醜”
人因為迷戀自身的職業形象而更容易被職業主宰。 所以, 那些懂得下班後及時卸妝、週末素面朝天散步的人,
要領3 回家先換衣服
人們總是很容易被外表束縛, 也被外表欺騙。 因此, 聰明的做法是, 在回家的第一時間就撕掉職場包裝, 換上舒服的家居服, 從視覺上先做回自己。
要領4 大膽承認“表裡不一”
有些時候, 特定場合所賦予的特定的職業需要, 使人沒有其他選擇。 生活中, 無論你是怎樣的白領, 也沒必要整天在張嘴前先研究措辭。 別忘了“稍候我們再聯絡”還有個通俗說法是“有空兒我給你打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