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深色蔬菜益健康,蔬菜營養不如前
人們老抱怨現在的蔬菜味道不如以前了。 可有人想過如今蔬菜的營養也在降低嗎?近日, 有研究顯示, 隨著果蔬的個頭越來越大, 其中的營養素正逐漸減少。
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生化學院教授唐納德·大衛斯領導科研小組對美國農業部從1950年到1999年記錄的43種蔬菜水果的營養資料進行了研究, 發現這些蔬果的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的含量平均減少5%到40%不等, 其他微量元素, 包括鎂、鋅、維生素B6等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例如, 1999年生產的蔬果比1950年的同類蔬果蛋白質平均含量減少6%,
無獨有偶, 美國久司道夫研究所對1975年到1997年的12種新鮮蔬菜研究表明, 它們的平均鈣含量減少27%, 鐵減少37%, 維生素A減少21%, 維生素C減少30%。 英國對1930年到1980年20種蔬果的營養資料研究表明, 這些蔬果的鈣含量平均減少19%, 鐵減少22%, 鉀減少14%。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范志紅副教授告訴記者, 野菜、野果等人工栽培程度低的果蔬, 其中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的含量要比栽培蔬菜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 栽培時間久、產量高的果蔬, 通常抗氧化物質含量會下降。 在2010年版的中國食物成分表中, 很多種類的果蔬產品的營養資料比上世紀90年代的測定資料都有所下降。
是什麼原因讓果蔬的營養日益減少呢?大衛斯教授說, 現代果蔬營養含量減少實際上是“營養被稀釋”。 他稱外在影響因素為“環境稀釋效應”, 包括土壤營養惡化、灌溉不當和濫施化肥農藥等;內在影響因素為“基因稀釋效應”,
範志紅的解釋是, 品種更換是最重要的原因。 農業生產中的育種和推廣, 通常是以更香甜、更大個、更高產、更耐儲為標準, 而不會考慮營養價值。 由於抗氧化物質含量高的品種通常會有些酸、澀、苦味, 消費者不喜歡, 所以必然被優先淘汰。 其次, 栽培方式改變了。
那麼, 面對果蔬的營養整體下滑, 消費者該如何應對呢?“質不夠, 量來補”, 範志紅說。 最有效的辦法是, 我們應該儘量比以前吃更多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由此來彌補其中營養素的減少。 其次, 要多選擇營養高的果蔬品種。 “就算過去的果蔬營養高, 現在的營養低, 可過去的黃瓜中的營養肯定也趕不上現在的莧菜。 ”範志紅表示, 因此要儘量多吃營養素含量高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