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把脈的原理簡介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的祖祖輩輩憑藉自己的努力, 發明了一整套的看病方法。 中醫看病講究的是“望、聞、問、切”, 把脈的文化更是十分的偉大, 接下來我就為大家說一說這把脈的原理。

脈的簡介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 寸關尺三部有脈, 脈不浮不沉, 和緩有力, 尺脈沉取應有力。 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脈的學問

1.中醫學名詞。 手指感到的脈動徵象。 有浮、沉、遲、數(shuò)等二十多種。 人有疾病, 脈象常發生相應的變化和反映, 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依據之一。

2. 脈動應指 (指頭)的形象, 包括頻率、節律、形態、充盈度、顯現部位、通暢的情況、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等方面。

3.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心主血脈, 心臟搏動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脈搏。 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 血液循行于脈管之中,

除了心臟的主導作用外, 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

4.肺朝百脈, 即是循行於全身的血脈均匯於肺 , 且肺主氣 , 通過肺氣的敷布, 血液才能布散全身。

5.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統血, 血液的循行有賴於脾氣的統攝。

6.肝藏血, 肝主疏泄, 有調節血量的作用;腎藏精, 精化氣, 是人體陽氣的根本, 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而且精可化生血, 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

7.故脈象的形成與五臟功能活動有關, 而且五臟與六腑相表裡, 脈象的變化也可反映六腑的變化。

中醫學文化的精髓只用這幾句話是不能夠說明的。 在這呢, 我只是講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其它的還需要大家去鑽研琢磨。 我們的祖先費盡心血為我們留下了這麼寶貴的財富,

我們一定要將他們發揚光大, 世世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