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寶寶專注力的5件事 你經常做
孩子的專注力, 是智力的五大要素之一。 專注力是否足夠好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能力, 很多學習不好的孩子絕大多數都不是因為智力問題, 而是因為專注力不好。
對于孩子來說, 專注力指的就是他們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 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 現在很多年輕家長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開始關注專注力了。
經常聽到老師對家長說:“你們家孩子的專注力不好。 ”家長就會說:“好, 我回去管管他。 ”家長回來以后就對孩子說:“你怎么能專注力不好呢?你要專心聽講啊。 ”事實上這樣說,
因為對于孩子來說, 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好, 并不能通過主觀意志決定他們專注力的持久程度, 所以家長要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訓練來對孩子進行專注力的培養。
但家長們因為不了解專注力的養成過程, 所以通常會對孩子進行一些錯誤的引導, 反而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以下這5種破壞寶寶專注力的事, 看看你是不是經常做?
忽視孩子專注力發展的正常時長
一個4歲男孩的媽媽問我:“王老師, 我家孩子一本繪本書都讀不下來就跑了, 連半小時都坐不住, 這孩子的專注力太差了, 怎么辦呢?”
孩子究竟專注多久是正常的?首先, 家長需要了解, 孩子們并非在有學習能力之后, 就可以集中很長時間的專注力去學習。
當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投入了10幾分鐘的熱情關注, 他就轉移專注力到別處去了, 這時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專注力時長原理, 跟孩子做一些別的游戲。 而不是強迫孩子繼續專注這個游戲, 要求孩子做更長時間。 強制要求孩子維持更久的專注力, 不僅會使孩子厭煩, 還會破壞孩子的情緒狀態, 使得孩子專注力變差。
情緒化的表達使孩子內心產生不安
有些家庭中, 父母親的脾氣不太好, 經常爭吵, 或者想起來什么事情就對孩子訓斥一番。
他們幼小的內心里是恐懼父母親之間的爭吵和對自己的訓斥的, 在這樣的環境中, 孩子不能集中精力去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情緒穩定有助于專注力發展, 孩子的情緒有賴于環境的穩定, 環境的穩定需要家長的穩定情緒來維持。 歸根結底, 家長是需要父母親有持續穩定的情緒支持的。
否定或打斷、忽視孩子的表達過程
還有的媽媽是這樣的, 當孩子試圖對她傾訴一件事情的時候, 她會不耐煩地說:“你說的這是什么?我在做飯, 你不要說了。 ”打斷或者忽視孩子的話,
孩子專注于向家長表達一件事的時候, 他們的大腦在迅速地組織語言, 試圖向爸爸媽媽說清楚。 這是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過程, 家長們要充分重視起來。 對孩子的表達保持關注、尊重的態度很重要。
以自己的做事規則去要求孩子
還有一些媽媽是這樣的:“寶寶, 這個積木應該這樣搭才對。 ”“雪花片要按圖紙拼才行, 你這樣亂插是不對的。 ”
無論孩子做什么事情、玩什么玩具, 都要按照媽媽的“要求”做才行。 時間長了, 孩子做事的主動性就越來越少, 創造力、自信心也被破壞掉, 孩子在做事的時候, 無論游戲還是學習,
相信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 依靠孩子自身作為游戲和學習的主體, 才是教育孩子的正解。
用吃飯、喝水等事情打斷孩子
當孩子專心玩拼圖的時候, 家長在一旁不停地說“寶貝喝水吧”、“寶貝吃點水果”……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好, 做某件事情可以用多久, 可以在快到點時提醒他:“還有幾分鐘我們就要吃飯了哦。 ”而不是在孩子集中精力做事的中途屢次打斷。
重視孩子的專注力, 是很好的想法, 家長朋友們要學一點孩子專注力發展的一般規律, 在日常生活中以恰當的方式帶孩子, 避免孩子的專注力缺失在家庭教養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