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胃脘是什麼意思

胃脘就是我們胃這個部位, 這個部位對我們人體而言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 並且它的重要性也是比較嚴重的, 胃脘這邊經常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它如果出現問題的話, 就會間接的導致我們的其他部位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可能還是有人不理解胃脘的意義, 那麼胃脘是什麼意思呢?

胃脘,包括整個胃體。 胃上口賁門稱上脘,胃下口幽門稱下脘,界於上下口之間的胃體稱中脘。 胃脘是一個中醫名詞。 古人認為胃脘處在心下, 歧骨(劍突)下的部位為心窩部, 在這個部位發生的疼痛, 即為心下痛, 心口痛、心窩痛、也稱心痛。 後世很多醫家認識到胃與心的解剖部位完全不同, 故又把胃痛與心痛區別開來。

胃脘痛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 若寒邪客於胃中, 寒凝不散, 阻滯氣機, 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 饑飽無度, 或過食肥甘, 食滯不化, 氣機受阻, 胃失和降引起胃脘痛;肝對脾胃有疏泄作用, 如因惱怒抑鬱, 氣鬱傷肝, 肝失條達, 橫逆犯胃, 亦可發生胃脘痛;若勞倦內傷, 久病脾胃虛弱, 或稟賦不足, 中陽虧虛, 胃失溫養, 內寒滋生, 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鬱日久,

瘀血內結, 氣滯血瘀, 阻礙中焦氣機, 而致胃脘痛發作。 總之, 胃脘痛發生的病機分為虛實兩端, 實證為氣機阻滯, 不通則痛;虛證為胃腑失于溫煦或濡養, 失養則痛。

胃脘痛發生的原因有兩類:一是由於憂思惱怒, 肝氣失調, 橫逆犯胃所引起,

故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 一是由脾不健運, 胃失和降而導致, 宜用溫通、補中等法, 以恢復脾胃的功能。

1.實證:主症上腹胃脘部暴痛, 痛勢較劇, 痛處拒按, 饑時痛減, 納後痛增。

兼見胃脘痛暴作, 脘腹得溫痛減, 遇寒則痛增, 惡寒喜暖, 口不渴, 喜熱飲, 或伴惡寒, 苔薄白, 脈弦緊者, 為寒邪犯胃;胃脘脹滿疼痛, 噯腐吞酸, 嘈雜不舒, 嘔吐或矢氣後痛減, 大便不爽, 苔厚膩, 脈滑者, 為飲食停滯;胃脘脹滿, 脘痛連脅, 噯氣頻頻, 吞酸, 大便不暢, 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 心煩易怒, 喜太息, 苔薄白, 脈弦者, 為肝氣犯胃;胃脘痛拒按, 痛有定處, 食後痛甚, 或有嘔血便黑,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脈細澀者, 為氣滯血瘀。

2.虛證: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隱隱, 痛處喜按, 空腹痛甚,

納後痛減。 兼見泛吐清水, 喜暖, 大便溏薄, 神疲乏力, 或手足不溫, 舌淡苔薄, 脈虛弱或遲緩, 為脾胃虛寒;胃脘灼熱隱痛, 似饑而不欲食, 咽幹口燥, 大便幹結, 舌紅少津, 脈弦細或細數, 為胃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