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進補 調理是養生的關鍵
怎樣調理?入秋後, 自然界的陽氣漸收, 陰氣漸長, 氣候由暑濕漸至秋燥。 燥又有溫燥與涼燥之分。 人與自然相應, 順時應收斂陽氣,
涼茶綠豆湯秋後還能喝嗎
秋天分初秋、中秋、秋末,
這三個階段喝涼茶有不同的講究。
初秋多雨而濕重,
可服用一些清熱化濕的茶,
如薄荷、藿香、佩蘭等,
且需溫服。
人如果溫燥的話,
就宜服些清熱養陰的涼茶,
如百合、麥冬、秋梨、石斛等。
中秋天氣乾燥,
容易出現口乾咽燥、鼻衄鼻幹、皮膚燥癢等,
這時可用一些白色的性寒或味酸甜的中藥,
如白菊花、銀耳、蓮子、蘆根、白茅根、沙參等。
深秋時,
中醫稱“涼燥”,
此時不宜多喝涼茶,
尤其是胃口不好、全身怕冷、易腹瀉的人不要喝涼茶。
當“秋老虎”還在發威時,
清熱解暑類食品別一下全撤除,
此類飲食既能消暑斂汗補液,
中醫認為, 秋天由肺主宰, 應多食酸, 少食辛。 這是因為辛味發散瀉肺, 酸味收斂肺氣, 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 所以秋後要少吃蔥、姜等辛味食物, 寒涼飲食一定要減少或禁食。
【補養建議】起居方面, 宜早睡早起, 與雞俱興。 特別是中老年人, 應避免過長的睡眠, 秋冬是腦血管病好發季節, 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階段, 腦部血流速度減慢, 容易造成腦血栓形成, 適當早起可有效避免血栓的形成。
長時間吃西瓜損傷脾胃
夏日,
西瓜吃多了,
說法也多起來。
把一塊新鮮的蘿蔔放在很濃的鹽水裡, 時間一長, 蘿蔔就蔫了。 為什麼?因為鹽水將蘿蔔中的水分析了出來, 這就是鹽水的高滲透性。 糖和鹽一樣具有這種滲透性。 西瓜含糖量較高, 有人對糖的吸入功能較差, 尤其是吃多後, 體內便會形成這種高滲透情形, 發生滲透性腹瀉。 至於便秘, 西瓜利尿但不潤腸, 吃多了之後, 體內的水分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進入腸道的水分就相對少了, 加上其他因素, 有的人就會出現便秘。
中醫認為,
【補養建議】飲食方面, 早秋宜適當多食些辛溫食品, 素有“冬吃蘿蔔夏吃姜, 不用醫生開藥方”的俗語。 白露後, 氣候轉至乾燥, 宜多吃些清潤食品, 如芝麻、核桃、蜂蜜及梨等。
貪涼受寒疾病也秋後“算帳”
高溫帶來的煩躁、少食、失眠、懶動及貪涼受寒等, 均可使人體健康受損, 從而欠上“夏債”,
如關節痛、頸椎病。 這是因為在炎夏裡過分吹空調、電扇, 或夜晚過分貪涼, 而使關節、頸椎受損導致的秋後發病。 秋後, 許多人關節疼痛、活動受限, 有的還伴有眩暈、噁心、上肢麻木、視物模糊等症, 這些都因夏季過度貪涼受寒所致。 局部熱敷、保暖、按摩可緩解症狀。 此外, 過敏性鼻炎、哮喘也與貪涼有關。
天氣由熱轉涼, 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 即常說的“秋乏”。 中醫認為,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其中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並且脾主四肢肌肉。 在夏天, 脾胃因暑濕受困, 運化不暢, 到了秋季, 雖早晚較涼, 但中午溫度依然不低, 再加上近來雨水多, 濕氣很重, 所以脾胃依然難以擺脫“困境”, 這樣一來, 氣血生化之源不足,
【補養建議】運動方面, 建議秋後多做些量力而行的運動, 如走步、跑步、登山、游泳等, 這樣可促進脾胃運化, 增強食欲。 不過, 運動量別太過, 否則適得其反, 會更疲乏。 飲食要適當多吃些山藥、百合、蓮子、薏米等, 有助於克服疲倦;如果出現氣短等症, 多吃點大棗, 可健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