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失眠中醫辯證分型

雖然說很多人都會失眠, 但是導致失眠的原因並不相同, 有的人是因為體質, 而有的人因為精神壓力。 而中醫就把失眠分為內因和外因。 不同原因的失眠, 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療。 中醫把失眠辨證分型後, 就很清晰的能夠瞭解到自己為什麼會失眠, 也能更好的解決失眠這個問題。

失眠是由於情志、飲食內傷, 病後及年邁, 稟賦不足, 心虛膽怯等病因, 引起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 從而導致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 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 輕者入睡困難, 或寐而不酣, 時寐時醒, 或醒後不能再寐, 重則徹夜不寐。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證之一, 雖不屬於危重疾病, 但常妨礙人們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和健康, 並能加重或誘發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病等病證。 頑固性的失眠, 給病人帶來長期的痛苦,

甚至形成對安眠藥物的依賴, 而長期服用安眠藥物又可引起醫源性疾病。 中醫藥通過調整人體臟腑氣血陰陽的功能, 常能明顯改善睡眠狀況, 且不引起藥物依賴及醫源性疾患, 因而頗受歡迎。

失眠是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 以睡眠時間、深度及消除疲勞作用不足為主的一種病證。

由於其他疾病而影響睡眠者, 不屬本篇討論範圍;.西醫學中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等以失眠為主要臨床表現時可參考本節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情志所傷或由情志不遂, 肝氣鬱結, 肝鬱化火, 邪火擾動心神, 心神不安而不寐。 或由五志過極, 心火內熾, 心神擾動而不寐。 或由思慮太過, 損傷心脾, 心血暗耗, 神不守舍, 脾虛生化乏源, 營血虧虛, 不能奉養心神, 即《類證治裁·不寐》曰:“思慮傷脾, 脾血虧損, 經年不寐。 ”

2.飲食不節脾胃受損, 宿食停滯, 壅遏於中, 胃氣失和, 陽氣浮越於外而臥寐不安, 如《張氏醫通·不得臥》雲:“脈滑數有力不得臥者, 中有宿滯痰火, 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也。 ”或由過食肥甘厚味,

釀生痰熱, 擾動心神而不眠。 或由飲食不節, 脾胃受傷, 脾失健運, 氣血生化不足, 心血不足, 心失所養而失眠。

3.病後、年邁久病血虛, 產後失血, 年邁血少等, 引起心血不足, 心失所養, 心神不安而不寐。 正如《景嶽全書, 不寐》所說:“無邪而不寐者, 必營氣之不足也,

營主血, 血虛則無以養心, 心虛則神不守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