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腸道濕熱吃什麼中成藥

人體的每一個部位都有存在失去的可能, 特別是腸胃部位如果消化不良的話, 就可能導致濕氣積聚。 而在夏季的時候, 經常有人因為腸道濕熱而導致的一些腸胃疾病。 嚴重的腸胃疾病會讓人產生脫水和休克現象, 所以腸胃疾病千萬不要忽視。 那麼當一個人發生腸道濕熱情況之後, 應該吃什麼中成藥呢?

治大腸濕熱的中成藥

濕熱片

成份:大黃、蒼術(泡)、羌活、制川烏、金銀花、槐花(炒炭)、側柏葉(炒炭)、赤石脂(制)、檳榔(炒)、苦杏仁。

性狀:本品為糖衣片, 除去糖衣顯棕褐色;味苦。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 澀腸止痢。 用於腹痛、泄瀉、血痢, 屬大腸濕熱證。

補脾益腸丸

成份:黃芪、黨參(米炒)、砂仁、白芍、當歸(土炒)、白術(土炒)、肉桂;醋延胡索、荔枝核、炮薑、炙甘草、防風、木香、鹽補骨脂、煆赤石脂。 輔料為聚丙烯酸樹脂Ⅱ、煉蜜、滑石粉、蓖麻油、乙醇、澱粉、藥用炭、蟲白蠟、單糖漿。

性狀:本品為黑色的包衣水蜜丸;斷面可見兩層, 外層為棕褐色至黑褐色, 內層為黃棕色至紅棕色;氣香, 味甘辛、微苦。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 健脾和胃, 澀腸止瀉。 用於脾虛泄瀉症, 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腹脹、腸鳴。

香連丸

性狀:本品為淡黃色至黃褐色的水丸;氣微, 味苦。

主要:功效清熱化濕,

行氣止痛。

適用病症:用於大腸濕熱所致的痢疾, 症見大便膿血、裡急後重、發熱腹痛;腸炎、細菌性痢疾見上述證候者。

大腸濕熱可用這些藥物外敷

1)苦參粉適量, 溫水調成糊狀敷臍。

2)梔子適量, 研為細末, 雞蛋清調成膏, 貼雙足湧泉穴。

3)白礬、五味子、五倍子研為細末, 用開水調成膏, 貼神闕穴。

4)噤痢膏牙皂、細辛、蔥6根(拭淨泥土, 勿洗), 田螺2個, 小麥曲。 諸藥混合, 搗融如膏, 貼于神闕穴, 蓋以紗布、繃帶固定, 藥幹另換。

5)熱瀉散黃連、滑石、廣木香、吳茱萸, 諸藥混合粉碎為末, 過篩, 取藥末, 撤於2~8平方釐米膠布中間, 分別貼于神闕、大腸俞, 1日換1次。

6)大黃, 或甘遂、大戟研為細末, 用醋凋敷臍部固定。 適用於疫毒痢腹脹者。

文中為大家整理了3款治療大腸濕熱的中成藥, 值得一提的是, 在吃這些中成藥之前, 一定要諮詢下醫生, 要吃的藥品是否符合你的病症, 這樣才能做到對症下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