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內陷怎樣治療
耳膜內陷在平時的治療方法上, 還是需要找了一些病情的發病原因, 給予相應治療, 耳朵分為外耳到中耳道, 還有是內耳道這幾個部位, 如果同時出現充血和炎症的時候, 不僅僅需要及時消毒, 還需要使用藥物治療, 大家不要以為這種疾病不嚴重, 實際上在發作後危害性很大。
耳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室和耳咽管。
外耳與中耳的分界是鼓膜。 中耳腔借與咽部之間的耳咽管(又稱咽鼓管)與外界大氣壓相通, 耳咽管在每次吞咽動作時開放一次, 中耳腔的壓力就是依靠耳咽管的定時開放與大氣壓之間保持平衡的。 在耳咽管炎症時, 由於腫脹致使耳咽管堵塞, 中耳腔內的壓力由於其氣體得不到及時的補充而逐漸下降而呈現負壓, 鼓膜被負壓吸引而向內下陷, 並且活動受到了限制。 病人會覺得聽力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 只要能及時地向中耳腔內送入一定的氣體(如耳咽管吹張術), 鼓膜就會立即回復到正常位置, 並且聽力也會立即改善。 這是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病理表現。 如果經常發生這種情況就會變為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其表現為鼓膜內陷,
病因/鼓膜內陷 鼓膜, 是外耳與中耳的分界, 它位於外耳道底, 是個橢圓形的半透明膜。
鼓膜表面呈現出一種淺漏斗形, 出現鼓膜內陷時, 鼓膜便向著中耳的方嚮往裡陷。 鼓膜內陷的原因是由於鼓膜內外的氣壓不平衡造成的。 在鼻咽部有一個開口向下、向後、向外, 另端開口於鼓膜前壁的管道, 這個管道叫咽鼓管。 它的作用是溝通鼓室與鼻咽部, 使鼓室與外耳道的大氣壓相等, 以保持鼓膜壓力的均衡。 如果患有分泌性中耳炎, 則可導致咽鼓管功能出現障礙, 使鼓膜內外的大氣壓失衡。 這樣由於來自外耳道方向的大氣壓力的作用, 時間久了, 就會出現鼓膜內陷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