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春捂”的注意事項

我國四季鮮明, 季節變化對人體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人們為了適應春秋氣候這一變化的特點, 從維護身體健康, 預防疾病的實踐經驗中, 誕生了“春捂秋凍”這一衛生諺語。 民間流傳的“春不忙脫衣”;“二月休把棉衣撇, 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 再把寒衣送”等有關“春捂”俗語, 是有科學道理的。

適當“春捂”有好處

冬去春來, 天氣由寒逐漸轉溫, 人的陽氣也從冬季的閉藏狀態開始由內而外的生髮出來。 然而, “春天孩兒面, 一天變三變。 ”對於氣候多變, 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早春天氣, 給孩子“捂”著點兒,

可使稚嫩的身體適應這種冷暖氣候的變化, 抵禦料峭春寒的侵襲, 有利於維護孩子恒定體溫的調節, 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如果過早地給孩子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 一旦突然遇到氣溫下降, 孩子就難以適應, 外出遭受冷風刺激, 那剛開始從“冬眠”中蘇醒活躍起來的皮膚細胞, 張開的毛孔, 會馬上收縮閉合, 體溫調節失靈, 體內熱量散發不出去, 積蓄而造成上火, 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 容易患傷風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甚至引發春季呼吸道傳染病。

“捂”過度也有害

說“春捂”好, 貴在講究適度, 如人們平時老說的“要想小兒安, 常受三分饑和寒。 ”這便是度。 如果孩子整天處於衣被過厚, 保暖過度的情況下, 得不到鍛煉,

就會影響身體耐受力的形成, 抗寒能力下降, 不能適應天氣變化, 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春捂”有講究

一、穿衣“下厚上薄”

古代的養生家指出, 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 人體的下部血液迴圈較上部差些, 易受到寒冷空氣的侵襲。 因此, 在乍暖還寒的早春二月, 應當注重對孩子下部, 尤其是腿腳的保暖, 以免感受風寒。

二、把握好時機

春季氣候多變, 時有寒潮過境, 在冷空氣來臨前的一到兩天, 媽媽要適當給孩子增添衣物。 恰到好處的“捂”, 可將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門外。

三、根據氣溫高低及時加減衣服

面對時而春風和煦, 時而冷風陰雨的天氣變化, 媽媽應及時為孩子加減衣服。 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就需要“捂”,

為孩子添加衣服, 以免受寒。 隨著氣溫的回升, 不能減衣太快, 待氣溫持續回升後, 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 體弱的孩子應持續14天為妥當, 讓孩子的身體逐漸得到調節, 以適應氣候的變化。 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 就可以不捂了。

四、脫穿衣服看情況

春季早晨天氣比較冷, 到中午溫度升高時, 不能馬上將孩子的衣服脫掉。 當孩子玩得滿身出汗時, 也不要立刻脫衣服, 應該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乾, 讓孩子安靜下來, 待汗水完全下去時再脫外衣。

五、做到“三暖二涼”

三暖:一是背暖。 背部保持適度溫暖利於孩子體內陽氣生髮, 可預防疾病, 減少受涼感冒的機會。 二是肚暖。 腹部保暖, 最好給孩子戴個棉肚兜, 既能維護孩子胃腸道的功能,

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又能防止肚子因受涼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三是腳暖。 腳部皮下脂肪層薄, 保溫性能差, 又遠離心臟, 血液迴圈較差。 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 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 雙腳受寒後, 就會通過神經反射, 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 血流量減少, 抗病能力下降, 易患感染性疾病。 因此, 注意腳的保暖, 孩子的小腳暖和了, 才能保證一身溫暖, 抵禦寒冷, 防病保健康。

二涼是指頭部和心胸要涼。 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 有1/3是由頭部發散的, 如果頭部捂的過熱, 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 所以, 在室內、風和日麗的天氣, 要保持頭涼, 才能使孩子神清氣爽。 心胸涼, 是指給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過於厚重臃腫,

以免胸部受壓, 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