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大暑已到 冬病宜夏治

俗話說“冷在三九, 熱在三伏”, 大暑一般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 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 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 有諺語:“東閃無半滴, 西閃走不及”, 意謂在夏天午後, 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 雨不會下到這裡, 若閃電在西方, 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 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大暑怎麼吃?

大暑節氣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 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 活如神仙不會老”。 而臺灣地區則有在大暑吃鳳梨的習俗,

這時的鳳梨最好吃, 且有敗火的作用。 與此相反的是, 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 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 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 就是大暑吃童子雞。 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薑的風俗, “冬吃蘿蔔夏吃薑, 不需醫生開藥方”。

上海郊區有大暑“吃伏羊”的習慣。 營養學家認為, 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 三伏天, 人體內積熱, 此時喝羊湯, 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裡, 必然全身大汗淋漓, 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 同時排出體內毒素, 極有益健康。

夏季氣候炎熱, 酷暑多雨, 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 心氣易於虧耗, 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 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

如果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噁心等症狀時, 多為中暑先兆, 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 輕度中暑, 多喝含鹽的清涼飲料, 若有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 可以服用解暑藥;重症中暑患者, 立即送往醫院。 預防中暑要注意:中午前後儘量減少戶外活動, 多喝水注意防暑降溫, 避免過度勞累, 可隨身備有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 注意多食含鉀食物。

宜“冬病夏治”

大暑易發腸道傳染病。 如感不適, 腹部疼痛最好馬上就醫。 預防腸道疾病, 應少吃隔夜隔餐的飯菜, 餐具、食物等要防蒼蟲叮咬, 海鮮等水產品一定要煮熟煮透, 保持室內外環境衛生, 注意個人衛生, 常洗手洗澡。

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 故大暑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 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 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慢性病患者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