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炮製方法
附子經過加工, 可以製成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 附子的毒性較大, 服用時需要格外謹慎, 附子炮製的目的主要在於降低其毒性, 使人內服後可以取得壯陽補腎的功效。 古代和現代都有關於附子的具體炮製方法的記載, 大家可通過下文對比古代和現代的附子炮製方法的相同之處以及區別。
附子炮製方法:
【古代炮製方法 】漢代始有火炮法(《玉函》)。 晉代有炒炭(《肘後》)法。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用東流水並黑豆浸(《雷公》)的方法。 唐代有蜜塗炙(《千金》)、紙裹煨(《理傷》)的方法。 宋代有水浸(《聖惠方》);生薑
煮(《博濟》);薑汁淬、醋浸、以大小麥釀曲造醋浸(《證類》);燒灰存性、鹽湯浸炒、黃連 炒、薑汁煮(《總錄》);黑豆煮、鹽水浸後炮、醋淬(《三因》);童便浸後煨, 作一竅人朱砂
, 濕面裹煨(《婦人》);童便煮(《痘疹方》);赤小豆 煮、生薑米泔浸(《朱氏》);薑炒(《百問》)等炮製方法。 明代增加了煮制, 蜜水煮, 巴豆
煮, 防風 、鹽、黑豆同炒(《普濟方》);青鹽炒、豬脂煎(《奇效》);童便浸後炮(《理例》);薑汁、鹽、甘草 、童便同煮(《綱目》);鹽、薑汁煮、黃連、甘草、童便煮(《仁術》);童便浸(《禁方》);鹽、米泔水煮(《準繩》);麩炒(《保元》);炒制、甘草湯浸炒(《景嶽》);醋炙(《濟陰》);童便, 甘草湯煮(《必讀》)等方法。 清代又增加了單蒸(《握靈》), 甘草、防風同煮後再用童便煮(《說約》),
、酒煮(《串雅外》), 甘草湯煎(《霍亂》), 甘草湯浸後煨(《增廣》), 鹽醃(《問答》)等。 此時其炮製方法已達40餘種。
【現代炮製方法 】附片、黑順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藥。
1.炮附片:取淨河砂, 置炒制容器內, 用武火加熱, 炒至靈活狀態, 加入淨附片, 不斷翻炒, 炒至鼓起並微變色, 取出, 篩去砂, 攤晾。
2.淡附片:取淨鹽附子, 用清水浸漂, 每日換水2~3次, 至鹽分漂盡, 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 切開後口嘗無麻舌感時, 取出, 除去甘草、黑豆, 切薄片, 乾燥。 篩去碎屑。 鹽附子每100kg, 用甘草5kg、黑豆10kg。